即時文摘

了卻君王天下事 陶潛心遠地自偏──特首選舉的民間另類觀察(文:劉銳紹) (09:00)

李家超成為唯一的特首候選人,意味他將成為下屆特首,幾無懸念。而且,未來工作的先後優次,看來已有眉目。忽然記起宋朝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當時指忠君愛國、收復中原之思;如今北望神州,以身相許也大有人在。不過,從民間角度看,更多的是陶潛(即陶淵明)《飲酒詩》所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官民取向不同,正合眼前光景,故有今天標題。不過,上述兩者均無貶意,只是各有選擇,作為時局觀察而已。

(1)一人參選的有趣效果

──普羅大眾不關心特首選舉,早是毋須諱言的事,皆因從來無緣參與。雖然如此,市民在過去歷屆特首選舉中仍可找到有興趣的話題,作壁上觀,「剝花生」、看比試,雖不算交鋒,但也算蜻蜓點水式的交手。不過,這次特首選舉,結果預知,過程也缺乏市民的關注點,成為「不正常(指理應關心而不關心)中的正常(指市民有理由不關心)」。

──建制派也說「公平」了。有建制派朋友對我說:市民一直埋怨「冇得揀(指失去投票權利)」,對他們不公平;但如今建制派也「冇得揀(指失去選擇權利)」,從這個角度看,大家都「冇得揀」,不是「公平」了嗎?這是他們的黑色幽默。但更幽默的是,他們的心理質素很強,馬上可以化悲為樂,全情投入,皆因他們即使「冇得揀」,但也可作「沾邊式」的參與,從中尋求發展機會。這就是他們與普羅大眾不同之處。

──李家超參選後,仍未拿出政綱。從好的角度看,這是因為要把政綱寫得更好,更符合實際需要。從另一角度看,政綱如何並不重要,因為任何政綱的關鍵是看日後落實的效果。此外,中央的治港政策已是政綱的底稿,關鍵是怎樣落實具體政策而已,怎能說沒有政綱?問題只是政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民意而已。

──這些有趣的現象,將進一步遏抑和降低市民關心政治議題和前景的意欲,因為「關心有何用?」這也許是官方的期望,市民少關心,即「少了阻力」。不過,這同樣會導致決策失明和失靈的可能,致令官民的隔膜加大。

(2)未來工作主次是否合乎實際?

──《基本法》第23條、國家安全教育等相關內容,已是呼之欲出。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在今年剛好也是復活節的「受難日」),內地把香港排在「國安鬥爭」的首位,已是去年中共的「第三份歷史決議」中確定的,反映官方認為香港形勢最為複雜,難以完全掌控,所以必須加大力度。

我從來不否定這些需要,但關鍵是必須恰如其分,而且不能急風暴雨,否則適得其反。眼前可見,官方煞有介事,民間霧裏看花。經驗證明,即使官方進行傾盆大雨的教育,但客觀效果是「你有你講,我有我擋;你可準備,我可迴避;形式跟你,心裏騙你」。這種情况在內地也是如此。官方是否要思考一些更有實效的方法呢?

──通關,確是當前一大重點。不過,先與國內通關,還是先與國際通關?卻可能引發政治態度的問題;後者可能被視為「政治不正確」。其實,這涉及一個問題:內地和香港能否一起靈活處理?有些事情可以一面講求形式,一面講求實效。記得兩岸同時要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台灣方面準備較為充足,但大陸必須先於台灣加入世貿;當時兩岸關係不像今天惡劣,雙方跟世貿保持溝通,結果是大陸只比台灣早一天獲准加入(正式加入的日期也只是早21天),成為第143個成員,而台灣則是第144個成員。

──政府架構和公務員效率的問題。這方面的意見紛陳,在此不贅。不過,香港回歸至今,內地政治文化的影響路人皆見,演變為公務員能否適應的問題。按內地的政治文化,要求公務員也要講政治、懂政治,高級官員更要成為中共黨員。這些在香港目前仍不是強制的要求,因為還要考慮國際影響。

不過,據公務員事務局資料,2021至22年度截至12月(即9個月),共8274名公務員離職,其中2809人辭職,辭職率是回歸後最高。至於原因,各有解讀,但離不開政治和工作壓力等問題,官方必須關注。如果公務員隊伍不穩,將會影響施政實效,並引致更多官民矛盾。

──更重要的是疫情過後的經濟問題。簡單如怎樣為疫情埋單?有些帳目是必要開支,無法迴避,但這盤帳如何令市民舒服?也是重要內容。這涉及日後市民是否願意跟政府配合,還是被動和無奈接受的問題。

此外,老百姓難以影響宏觀政策,但更關心微觀的事項,例如未來的稅務和收費項目會否增加?都是直接牽涉民生和社會穩定的事務,必須早為之計,避開矛盾。

(3)關注無形的政治成本和虛耗

這些問題表面虛無,但卻實在;於此只作點題,引起思考。

──官方的鬥爭意識應放在哪個範疇?毛澤東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見〈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但這個問題已出現很多混淆,須細心檢視,總不能簡單地重複蔣介石當年的「攘外必先安內」。

──民意對官方政策如果進一步向着「慢回應、冷處理、被動接受以至不接受、潛怒和暗抗」發展,官方應如何避免這種實質的「躺平」?當然,這是有能力的市民的自由選擇,但肯定影響官方的如意算盤。

──眼前的最佳效果,是相安無事。既然已有不少精忠之士效力,「了卻君王天下事」,那就不妨接受和尊重民間自願的「躺平」(內涵與官方不同)。與其採用運動式的方法,動員市民響應官方政策,倒不如讓更多「陶潛心遠地自偏」,以免平添風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