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特首.新篇章?」系列|陳曦彤:最重要的教育政策 從來不會寫在政綱 (09:00)

隨着又一任特首以家庭為由不競逐連任,香港正式進入新型管治循環。689票好,777票也好,沒有普選授權的政治領袖要在雙問責制下挺過5年時光,本來就很不容易。環顧世界,缺乏民望民意支持的當選者在一屆任期內(甚至一次社會事件)耗光政治能量下台,亦份屬平常。而這也足以解釋,為何建制中人皆對今次參選特首興趣缺缺,甚至連向來躍躍欲試的葉劉淑儀也向唯一候選人送上天使般的祝福;難得有人在民望負數時接下燙手山芋,不舉腳支持才怪。

稍有留意香港時事政局的也觀察到,自爆發反修例運動後,上至政改立法,下至課程打針,港府已幾近失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氣魄。與其問新一屆政府有何管治理念,倒不如先摸透中央政府的治港方針。與其期待下屆特首有何不同手段應對疫情,倒不如先隔着牆看看上海的處境。因此,當《明報》編輯邀稿談談對下任政府的教育政策期望時,筆者還真是一時語塞。

文章至此,要寫的其實已經寫完,但作為上屆特首選委,還是有責任用實例向公眾說明一下。以2017年選舉的當選人為例,其政綱主題是「同行」,用意為修補社會撕裂;更應景的競選辦新聞稿標題,還有「參選政綱主打民生青年經濟」、「共建和諧共融社會」等。而筆者服務的教育界,更屬政綱重點項目,其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

推動教育前進的基礎 還剩下多少?

以防讀者不了解業界實况,容筆者在此引用一下中學校長會的調查:2020/21學年退學人數高達4460,較前兩個學年多65%,每校平均有32人退學;教師離職人數達987,平均每校有7.1名教師離職,比上兩個學年多近倍,預計這趨勢還會繼續下去。

但要評價「考第一」的「同學」,我們還是應該公平一點:政綱所承諾的措施,最終有落實嗎?誠然,增加教育經常開支、中學教師編制全面學位化、資助學生升讀自資院校學位、改善學校硬件軟件、增加融合特殊教育撥款,以至合約教席轉為常額等業界爭取多年的訴求,這5年都一一落實了。

但這些措施之所以能改善教學環境,前提是香港教育數十年來建立的基礎不會被動搖。這些基礎包括:專業自主的課程修訂、獨立嚴謹的專業操守調查、政治中立不受干預的考評制度;更根本更日常的關鍵,當然還有自由開放的課堂討論空間,以及專業自主不被政治駕馭的教學環境。這些推動香港教育前進大半世紀的基礎,如今還剩下多少?篇幅所限,還是交由各位讀者自行評估。

筆者或需在此澄清,本文並無意把上述問題歸咎於現屆管治班子,以免背負煽動仇恨政府罪名。事實上,依據當年在特首選舉期間以至後來跟各官員的接觸溝通,我還是相信他們確有辦好教育的初心。

但意願再良善,總難敵過政治漩渦的洗禮。當教育的中流砥柱被摧殘消失,現屆或來屆政府兌現再多的承諾,最終也不過是粉飾太平的空中樓閣。假若教師要擔心自己會否因課堂教學不符政治主旋律而釘牌,其薪酬是按文憑還是學位教席支付,於教學質素而言已是無關宏旨;假若學生被迫接受官方所宣揚的世界觀,再好的軟硬件,於他們(或家長)而言也不過是金玉其外;當學生人數下跌成必然趨勢,疫症造成的全港性精神壓力及競爭力萎縮亦成不爭事實。面對如此動盪的教學環境,單憑港府及教育界力量,根本不足以應對各項終局級挑戰。

昔高談課程發展等 今不寄厚望

參選不需要政綱,或許才是最合乎當下政治現實的設定,反正政綱寫得再好,也不可能足以挽救今日香港。在這個忠誠掛帥的時代,如何在政治正確的大框架下,於狹縫中致力保存制度,才是少數可行的義務。近期的範例,當屬文憑試應考安排:在防疫清零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人手場地資源的挑戰,讓不幸染疫或成為密切接觸的考生,能夠一如以往獲得公平應考機會,可幸教育、考評兩局總算是肩負起應當的責任。這種亡羊補牢式、傷害最小化的策略,相信會是香港(教育)日後的寫照。昔日高談闊論的什麼XY教育、課程發展、平等機會、多元出路、國際排名云云,恕筆者如今還是務實點,不寄厚望。

最後謹借剩餘字數寄語各位同工,眼望地板,小心地滑,好好照顧身邊人。祝願長假後的開學,萬事安全順利。

作者是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成員(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新特首.新篇章?」系列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