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2022年的願望——重建信任、鞏固家庭、修補分裂(文:周永新) (09:00)

2021年悄然過去,沒有多少港人感到可惜,也沒有多少港人認為值得紀念;連帶2022年來到,也沒有多少港人感到興奮,往年常說「盼望今年比去年好」的話也懶得講了,加上Omicron新冠疫情爆發及高官出席生日派對事件,2022年開局如此差勁,港人怎會對未來一年有期望?

2021年轉變既多且急

2021年過去,雖沒有多少港人感到可惜,但這一年出現的轉變,卻實在非常多、非常急:政治方面,立法會有新的組合;經濟方面,香港從此融入大灣區發展方有前途;生活方式方面,正如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說的,很多以前不可思議的事,例如打了新冠疫苗方可進入食肆,今天成為港人必須接受的生活新常態。

對市民來說,2021年出現的轉變,影響無疑是負面多於正面,特別是疫情的反反覆覆,令社會瀰漫着一股悲觀情緒,而且疫情造成的傷害,看來短期內亦不會消失。這樣,市民面對這些轉變,除了不斷適應外,還可做什麼脫離險境?政府可以做什麼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展望未來一年,筆者認為,政府可因應以下三方面的轉變,推出一些適切和惠民的措施,協助市民重拾盼望。這三方面的轉變是什麼?

第一,是勞工就業方面的轉變。香港約九成勞工從事服務業,而其中受到疫情打擊最大的,應是從事旅遊和零售的僱員。筆者日前接受疫苗注射,發覺接待工作人員中,有一位是以前認識的旅行社行政人員,相信是旅遊業式微後,不得不另謀職位維持生計。這樣的例子看來不會少,也就是說,近月失業率雖從高位回落,但並不表示失業工人可以找回原有職位,他們或許放棄找尋工作,或必須轉去另一薪金較低的職位。

與年輕咖啡店員傾談所得啟示

另外,今年幾間大學開辦的碩士課程,尤其是工商和社會科學,報讀的同學不少曾在服務業工作多年,但一旦被辭退,發覺自己無法留在原有行業找到職位,只好進修另謀出路。

筆者發覺另一與就業有關的現象,是近兩三年來,香港各處新開了不少小型咖啡店,尤其在中上環,這些並非連鎖經營的咖啡店,數目甚至多過便利店,做店員的多是年輕人。當初,我還以為這是「文青」搞的新玩意,後來自己光顧了兩三間這樣的咖啡店,與店員開始熟絡,趁店內客人不多,與他們傾談起來。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以前沒有開店經驗,多是有熟悉的朋友做過咖啡師,於是湊合一起租舖,開咖啡店的資金來自各人儲蓄加上借貸。

我的疑問是:他們還年輕,為什麼不找一份穩定工作?經營咖啡店不似有豐厚利潤?他們沒有給我正面的答案,但經過2019年社會運動,他們對香港的前景似乎失去信心,不認為在香港會有自己的前途,他們不再相信香港的制度,也對政府沒有信任,經營咖啡店總算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總言之,他們現在是見步行步。我必須補充的是,這些年輕咖啡店員,多不願意多談他們的過去,尤其是自己在2019年社會運動中的經歷,所以以上的短暫傾談,得到的印象沒有什麼代表性。

以上雖然只是我的印象,惟今天不少年輕人,無論對自己的前途、對工作的態度、對社會制度的信任,特別是對政府的施政,都明顯起了變化,與以前社會人士對年輕人的印象,並不一樣。這些變化還會怎樣發展下去?對年輕人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政府可以做什麼重拾年輕人的信任?

對於以上問題,我無法提供答案,但與咖啡店員傾談後,我認為年輕人就業方面遭遇的困難,並不是單一的經濟發展方案可以解決。政府必須明白,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熱中創新科技,或到大灣區尋找工作機會,大部分仍會留在香港。政府可以做什麼讓他們有更多就業選擇?經營咖啡店只是權宜之計,政府應設法協助他們在香港建立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疫情削弱家庭功能

第二,是家庭功能的轉變。經過兩年疫情,原本已十分脆弱的香港家庭更顯百病叢生:首先,數以萬計由跨境婚姻組成的家庭,家人因疫情關係長期分隔,差不多兩年沒有相聚,家人關係的疏離可想而知。另外,他們的子女無法跨境到香港上課,部分轉讀內地學校,學業難免受影響。

其次,許多家庭因疫情影響而出現問題,夫婦不和、虐兒虐老、自殺個案等,數字都有上升趨勢。當然,家庭問題的成因十分複雜,不能完全歸咎疫情的出現,但疫情進一步削弱家庭的功能,卻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個人情緒亦會因疫情而受壓,與家人關係變得緊張,疫情也減少個人情緒發泄的機會。

疫情延續,對兒童學習所造成的傷害尤為嚴重。筆者在此欄多次指出,網上教學並不適合香港的環境,尤其是中下階層家庭的兒童,他們根本沒有條件在家中上網學習,學業進度難免受阻;更大的傷害是削弱他們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妨礙他們品格的成長。

筆者建議,政府應集合4個與家庭有關的委員會,包括家庭、婦女、青年、兒童等政策委員會的力量,共同探討對策,應對這兩三年來家庭遭到的破壞,並尋求鞏固家庭功能的辦法和措施。

分化撕裂 有待修補

第三,是社會氛圍的轉變。近兩三年,香港出現的最大變化,相信是社會氛圍的急劇轉變。到2019年初,香港整體氛圍還是朝着好的一面進發——特首與市民的關係雖不特別好,但比上一任特首梁振英有進步;建制與非建制政黨之間雖常有爭拗,但不至你死我活;國際形勢漸趨複雜,惟市民希望在逆境中香港經濟能夠平穩發展,政府改善民生的決心不會受到動搖。

但2019年修例風波一起,隨之而來的是兩年新冠疫情,香港社會氛圍再不一樣了:修例觸發的衝突和暴亂是前所未有的,原有的社會和諧遽然消失;政府與民眾就算不對立,也難有坦誠溝通的機會;政見不同,社會出現嚴重的分化和撕裂。今天,政府要凝聚市民共識,單憑政府一己之力已無法成事,若要與市民「砥礪前行」,看來社會氛圍首先要出現轉機。

新一屆立法會選出來了,來屆行政長官選舉亦將於今年3月舉行,市民對來年的盼望是:在新人事新作風下,香港的經濟能給年輕人更多就業選擇;家庭能重新振作起來,成為年輕一代成長的支柱;社會現有的分化及撕裂,能在社會氛圍緩和後出現修補的轉機。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