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防疫思維能不向祖國靠攏嗎?(文:曾志豪) (09:00)

新時代新名詞,選舉制度「完善」了,可否也請政府「完善」一下防疫思維呢?

香港社區因為食肆「望月樓」爆發,有說Omicron帶來第五波(其實數清第幾波還有什麼實際作用?)病毒危機,政府「再次」「沿用」2020年的思維:停、封。

停止各大類型公眾場所的開放,停止食肆晚市堂食生意,封鎖高風險地區人士來港。或許這波措施,和之前「謠言」的「停市鎖港」內容多有相近,早前闢謠的人不知會否有被打臉之感?

這種「停封」措施背後思想仍然是「清零」,與病毒誓不兩立,終極目標是要恢復「沒有病毒」的日子。

這套思維的代表案例當然要數偉大祖國,由武漢封城,到最近的西安封城,甚至發明了「社會面清零」的人群「轉移」,都是把「停封」手段做到最極致。但伴隨而來的不是社會穩定和諧幸福的增加,而是怨聲載道、月事期婦女無物資供應高呼「血流成河」的惶恐,還有人民置身「《長津湖》式」的艱苦生存環境。誰也不敢擔保,這樣的手段便能「清零」。這樣的手段會否在其他城市複製?

與之對比的便是西方社會的「與病毒共存」。你說是「佛系」還是「順應」,便要視乎社會的防疫本錢。譬如美國,社會對「戴口罩」和「打疫苗」都有嚴重分歧和高度不信任,結果每每弄出每日數十萬的新增確診數字;但如果兩者都做得理想的話,新加坡便是較成功例子,它也奉行「與病毒共存」,甚至不再主動通過簡訊通知國民每日疫情數字。

香港是否一定要事事跟從偉大祖國的「清零」、「嚴防死守」?還是也可以向西方的「與病毒共存」學習?或許香港政府最大弱點,便是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疫苗接種的猶豫,除了出於健康考慮,不少是對政府早期以政治任務方式推廣疫苗注射的反彈情緒,加上特首一廂情願以「要和內地通關」為最高目標,彷彿防疫目的就是為了與祖國連接。

處理疫情和處理傳媒機構一樣,不要老是祭出「停封」手段,便以為能解決問題。

作者是傳媒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