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測量新選制下的選舉競爭程度(文:霍偉東、何俊志、林丹陽、黃偉棋) (09:00)

作為自由選舉的應有之義,選舉競爭是現代選舉必然要件。但即使在第七屆香港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分佈已明顯呈現「區區有得選,界界有得揀」的背景下,仍有人質疑:「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選舉是否真正有競爭?對今屆選舉而言,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在於:既然選舉競爭分屬三大板塊,如何才能測量立法會選舉過程的競爭程度?

(1)測量立選競爭度基本公式

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選舉競爭都以地域為基礎展開,相當一部分選舉都是以「單議席單票制」為計算公式的背景下,主流的學術界都是以當選者與落選者之間的票差來測量某一選區競爭程度。由於第七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地方選區採用「雙議席單票制」,還有平行存在的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界別板塊,簡單採用當選者與落選者之間的票差,顯然難以有效測量香港立選競爭程度。

不過,一些學者探索的一些新測量方法,能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新思路。Patterson和Caldeira提出用「邊際獲勝率」來測量選舉競爭程度的方法,就為我們提供了新啟示。這一測量途徑的基本邏輯是:如果存在多個候選人競爭席位,當選者中的得票最低者(V1)和落選者中的得票最高者(V2)之間的選票差距,基本能夠反映選舉競爭程度,其計算公式為M=1-(V1-V2)/(V1+V2)。顯然,如果將上述公式稍加改造為「邊際競爭系數=[1-(V1-V2)/(V1+V2)]×100」,就可同時測量出地方直選的各選區、功能界別下的各界別的總體競爭程度(選舉委員會界別的算法,稍後會再闡述)。

(2)地方選區競爭程度

以10個地方選區的候選人得票數據為基礎,利用前述公式計算各選區的邊際競爭系數,可以發現:新選制下10個新劃分的地方選區相比,香港島東的邊際競爭程度最強,新界東北和新界西北最弱,形成了較為鮮明的3層「階梯」(表1;「強」及「較強」可歸為一層)。

香港島東是本次選舉中邊際競爭最高的選區。在該選區中,得票第二位的民建聯梁熙和第三位的新民黨廖添誠之間差距只有3628票,不足該選區總有效票的3%。香港島東的潘焯鴻實際成為「關鍵少數」,他超過1.4萬的得票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力量。屬於「強」及「較強」邊際競爭水平的新界北和九龍西選區,其落選者的得票率都超過10%,分別達到17.65%和13.62%。落選者的得票如果進一步提升,顯然會影響到選舉結果的勝負格局。香港島東之所以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香港島東、九龍西和新界北之所以較早出現建制候選人打出「告急牌」的現象,確實與選情緊張有關。

(3)功能界別競爭程度

無論是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功能界別都一直被認為是選舉競爭最不充分的板塊,多次選舉都存在大比例的自動當選現象。但是在本次選舉中,功能界別進入了「全面競爭」時代,原本「躺贏」多次的立法會議員亦首次接受競爭,金融服務界和紡織及製衣界甚至出現新人「逆襲」的空前景象,突破了以往「薪火相傳」的交棒模式。

28個功能界別的競爭程度,同樣能夠通過邊際競爭系數來測量,表2根據各界別的邊際競爭系數劃分為4個競爭等級。多個回歸以來長時間有自動當選的界別,例如工業界(第二)、商界(第二)、鄉議局、勞工界和進出口界,在此次選舉不是競爭程度最低的類別,說明這些界別並不如傳聞一樣只是「有人陪跑」。

新選制調整了部分界別的構成和選民基礎,其中被視為「超級愛國者」界別的「港區全國人代、港區全國政協及有關全國性團體代表界」備受關注。從數據看,這一新增界別在首次選舉不僅出現了競爭,而且邊際競爭系數達到58.13,位列全部28個界別的第13位,其競爭程度屬較強水平。

無論從實際情况還是數據分析結果看,功能界別的選舉競爭已出現新情况,告別了過去備受詬病的「行業封閉」和「躺贏」情况,進入了多元競爭、主動競爭和新血入局的競爭新常態。

(4)選委會界別競爭程度

倘直接採用邊際競爭系數來測量選舉委員會界別的競爭程度,會得出高達99.38的結果。這一指標明顯高於地方選區的平均競爭程度43.33及功能界別的52.86。不過,由於選委會界別採用的是全票制,其競爭程度難以與地方選區和功能界別直接比較。幸運的是,1998年選委會界別的選舉結果,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比較機會。

以兩次選舉中的最後一名當選者得票為基數作為「門檻」,分別計算其得票前4名和後5名候選人所得選票與「門檻」的距離,同樣可以測量到兩次選舉的競爭程度差異。

從表3可看到,比較本次選委會界別得票門檻上下的候選人票數,在「門檻」邊緣的候選人得票票差比例不足10%,落選的吳宏偉、黃梓謙和盛智文甚至只差不足20票。1998年選委會選舉只有790張有效票,然而除了第9至11位的候選人票差在20票之內,其他候選人的票差已有明顯差距。簡單對比就可發現,在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中,選委會界別的後5名當選者和前5名落選者之間的距離,要明顯小於1998年選委會選舉。

通過運用選舉競爭指數測量2021年立選的選舉競爭程度,可以發現:三大板塊的選舉都出現全面競爭態勢;10個地方選區和功能界別的選舉競爭程度,都已呈現明顯分化的梯度狀况;2021年立會選舉中,選委會界別的競爭程度明顯高於1998年的類似選舉。

作者霍偉東、林丹陽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後,何俊志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偉棋是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