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間派前路茫茫 左右做人甚艱難(文:黃子為、鄭宏泰) (09:00)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圓滿結束,結果塵埃落定,勝出者亦整裝待發,準備應屆議員工作。是屆立法會選舉,有別過去藍黃兩大政治陣營爭雄,雖然建制派政團依舊積極參戰,但傳統非建制派政團——即泛民主派及本土派——都無人出選;取而代之是一些以中間派自居的候選人,他們提出自己代表第三條路、不同於過去兩大陣營,是另類的非建制派,或可簡稱「新非建制派」。先不論他們的政治理念是否有別於建制派,從選舉結果而言,「新非建制派」候選人在地方選區全軍覆沒,明顯表示他們未能代替泛民主派及本土派,成為議會內的非建制陣營。

其實這個選舉結果可謂意料之中,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他們缺乏政團支持者,基本盤非常薄弱,因為選民投票很多時都考慮候選人政黨背景。這些中間派的最大政團,算是民主思路和新思維,然而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21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進行的關於香港政黨及是屆立法會選舉的民意調查(註),當詢問受訪者最支持的香港政黨或政團時,沒有人回答民主思路或新思維。要在選舉取勝,他們就需從沒有政黨偏好的人入手。調查顯示,高達61.5%市民沒有支持的政黨或政團。若能成功獲得他們的選票,在選舉不是毫無勝算。

「自認中間派」不太熱中選舉

在這批沒有政黨偏好的受訪者中,73.1%表示自己是中間派(包括沒有明確政治取向),20.2%回答自己的政治取向屬非建制派(包括泛民主派及本土派),而6.7%稱自己傾向建制派。正因如此,相關「新非建制派」候選人以中間派自居,務求得到這些沒有政黨偏好人士的選票。

不過他們忽略了一個重點,就是自認中間派人士通常都不太熱中選舉。在調查中,當詢問受訪者對是屆立法會選舉的關注度,51.8%自認中間派者表示不關注或非常不關注,41.2%則回答關注或非常關注;當問及其投票意欲,只有29.5%自認中間派人士指一定會投票,26.5%則回答不會投票。

另一方面,自認建制派人士就明顯熱中選舉——85%表示關注或非常關注選舉,74.2%指一定會投票。由於投票意欲的巨大差距,即使自認建制派的人數只有自認中間派人士的四分之一,但前者卻佔「一定會投票」人士的39.8%,而自認中間派者則佔54.8%,兩者差距明顯收窄;另有5.4%屬非建制派。

選民或覺「新非建制」不夠「非建制」

更重要的是,這些自認中間派人士其實對藍黃兩大陣營政黨雖不至於支持,但都有一定程度偏好。本港選舉一直有「六四黃金比例」之說,即多年來立法會選舉中,泛民主派及本土派候選人可取得五成多選票,而建制派候選人有四成多選票,中間派候選人得票通常不足一成。自認建制派和非建制派人士的比例一直維持在一成多和兩成半左右,而自認中間派有近六成。由於中間派選民投票意欲一向較低,過去選舉中,建制派和非建制派投票選民比例(佔整體會投票選民的比例)會變成兩成和四成左右,而中間派投票選民降至近四成。按此推算,這些自認中間派者應該有一半人是投給建制派,另一半則支持泛民主派及本土派,投票給中間派其實少之又少。

故此在這次選舉中,假設原先整體會投票選民的四成,即自認非建制派者,絕大部分不會投票,「新非建制派」候選人即使獲得全部原本支持泛民主派及本土派的自認中間派者選票(佔原先整體會投票選民的兩成),只要建制派候選人配票成功(佔原先整體會投票選民的四成),「新非建制派」候選人極難或根本不足以贏取地方選區議席。現實選舉結果顯示的差距,更是毋庸贅言。

更何况,這些過去投票給泛民主派及本土派的人士,可能覺得「新非建制派」候選人不夠「非建制」。之前有建制派人士指,某個「新非建制派」政團領導人身為行政會議成員,很自然令選民覺得屬建制派。雖然有些中間派的獨立候選人(有的在是屆選舉自稱民主派)過去是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惟他們要不是「過氣」明星,就一直是二線人物,根本並非現在的泛民主派明星;一旦脫離泛民主派政團,就失去對泛民主派選民的吸引力,僅靠個人的有限魅力,根本勝算不高。

再者,「新非建制派」候選人普遍知名度偏低,市民對其認識有限,自然欠缺信心;雖然部分建制派都派出不少新人參選地方選區,但是在有較長歷史的政團協助下,相對而言,對他們較有信心。至於知名度較高者,就是出身傳統泛民主派、理念較接近建制派的中間派人士,惟又會覺得他們「太黃」,不如繼續支持建制派候選人。

要建立相異於過去兩大陣營的形象

在兩邊都不當是「自己人」的情况下,這些「新非建制派」要建立相異於過去兩大陣營的形象,才有可能走出生路,不單要讓市民知道他們不同於傳統非建制派,更需令社會相信他們是有別於建制派,否則,選民並不會界定他們為「非建制派」。在日後的選舉,若他們繼續不能吸引親非建制派選民的選票,是很難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治版圖。一句話——中間派前路茫茫,左右做人甚艱難。

註:調查採用雙框電話號碼(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提電話)取樣設計,調查對象是年滿18歲、操粵語或普通話的香港居民,樣本均為機率樣本;成功訪問712個市民(家居固網電話:353人;手提電話:359人),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提電話樣本的成功回應率分別為27.5%和31.7%;若將可信度設於95%,樣本誤差約在±3.67百分點內;數據分析已作加權處理

作者黃子為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