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眯眯眼」爭議與中國「成長的煩惱」(文:歐陽五) (09:00)

近日,內地品牌「三隻松鼠」廣告的模特兒「刻意拉長眼型」造型被指「迎合西方人對華人的刻板印象,有辱華之嫌」。不久前,國產動漫電影《雄獅少年》,因其中人物形象眼睛細小,也備受爭議。一時間「眯眯眼」的形象似乎成了敏感點,大眾傳媒似乎碰不得。

筆者認為,在討論「眯眯眼」時,須先理解其中的三重錯位。

須理解三重錯位

一是中西方之間存在認知上的錯位。在所有把「眯眯眼」當作中國元素的行為中,除了辱華外,也存在認知偏差和審美慣性。其中不少人並不了解「眯眯眼」曾作為電影中典型華人負面形象的淵源,更難體會這一指代背後的意義。這樣的認知偏差不止存在於中西方之間,比如本輪討論中,把「眯眯眼」當作中國元素的主體就是中國人自己,甚至一些刻板印象被當作某種審美偏好已被內化,如時尚界流行的「高級臉」,在內地一些群體中亦頗受追捧。消除認知偏差,或許是防止類似誤解的第一要務。

中國屈辱的歷史距今並不算太久遠,中國人有較強的民族自尊感不難理解,與中國有類似經歷的國家或民族基本上都會相對敏感,例如在西方社會公共場合提到猶太人、黑人時,均有不可觸碰的「紅線」。這也是外界與中國打交道時需要理解和尊重的。

二是中國文化影響力與政治經濟影響力的錯位。如今中國在全球範圍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不斷上升,但文化影響力的提高相對有限。中國近年來雖也重視推動「文化走出去」、設立孔子學院等,但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仍停留在舊時。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在內地年輕一代中頗受追捧。國風的興起、漢服的流行,都體現了內地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崇尚,也讓他們有向外界展示的意願。

內地網民對「眯眯眼」反應的背後,更多是一種「表達自己」的意願,即透過重新討論「何謂我們定義的中國美」,來打破西方社會特定的刻板印象。這一意願的背後,是中國年輕人逐漸上升的文化自信。

三是中國實力的提升與心態的錯位。有學者反思,認為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中,中國人似乎時常會表現出過於敏感的民族自尊心,這背後其實透露了一種不自信;更重要的是,這種敏感有時候並不利於與外界交往,也不利於消減「辱華」。《大西洋》雜誌曾發出疑問:「如果絕大多數舉動都可能觸怒北京的話,為什麼還要有所收斂呢?」

雖然中國在政治經濟方面已經不再是弱者,但存在於民間的弱者心態仍然有一定普遍性。而這種弱者心態,若被民族主義情緒裹挾,就容易引發過激言行,造成不必要的內部對立分裂、外部被孤立的情形,這是需要警惕的。

成長煩惱要用成長解決

此時的中國更像是一個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並應該被尊重,不希望別人來定義自己,卻還沒有更多的表達技巧——如何贏得別人的理解、如何適時表達憤怒。特別是近幾年中國明顯遭受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霸凌行為,這樣極端的環境下,令這種「成長的煩惱」尤為突顯。

成長的煩惱當然要用成長來解決。如同成熟的成年人,遇到誤解,不會第一時間暴跳如雷,而會寬容、會理解,也會明示自己的「紅線」,必要時不遺餘力地反擊。通過這個突破他塑、完成自塑的過程,獲得與中國體格成長相適應、更為成熟穩定的國民心態。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