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烏東戰雲密佈 破局視乎美俄博弈(文:王家豪) (09:00)

上周四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再次通話商討俄烏局勢,俄方表示對話具建設性,但未有重大突破。烏克蘭的局勢急速升溫,源於俄羅斯在兩國邊境集結大量軍隊。美國情報預測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故此國務卿布林肯警告俄方可能要重演克里米亞的劇本。然而,俄羅斯強調有權在境內調動軍隊,並且指摘烏克蘭企圖重奪烏東頓巴斯地區。普京要求美國和北約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安全保證,包括承諾北約停止東擴及在前蘇聯國家建立軍事基地,惟方案恐怕難被接受。

與此同時,拜登警告俄方的侵略行動會招致嚴重代價和後果,或許包括新經濟制裁、與全球金融結算體系(SWIFT)隔絕、終止「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項目等。在俄烏戰爭一觸即發的情况下,我們不妨分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略動機和利益計算,藉以研判未來烏克蘭局勢前景。

入侵動機 高深莫測

俄羅斯威脅入侵烏克蘭的動機未明,但有關分析主要從地緣政治和個人利益的邏輯作出解釋。在地緣政治層面上,俄羅斯屯兵烏克蘭邊境,旨在回應日益嚴峻的國家安全威脅,尤其是北約進一步向東擴張。以大國自居、尋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俄羅斯,於冷戰後繼續視前蘇聯地區為勢力範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為附庸國,以建立分隔西方的戰略緩衝區和安全屏障。

在莫斯科的視角,俄羅斯阻止其他勢力干涉前蘇聯地區,無異於美國提出「門羅主義」以確立在西半球的霸權地位。按此邏輯,近月英國驅逐艦駛入克里米亞海域、土耳其向烏克蘭軍隊提供Bayraktar TB2無人機、北約在黑海軍事演習、美國戰略轟炸機多次靠近俄羅斯領空,都越過俄方劃下的「紅線」,所以俄軍採取了必要的回應措施。普京曾暗示,如果俄羅斯在墨西哥或加拿大部署導彈,美國也會有相同反應。

另一方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亦可能關乎普京的個人野心,藉此為他延續統治提供認受性。在普京治下,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而他曾慨嘆蘇聯解體是「悲劇」和「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惹來他富有帝國主義野心的揣測。

根據西方學者的觀點,普京視烏克蘭為未竟事務(unfinished business),吞併烏克蘭則有望重振帝國雄風,成為他留下的歷史遺產。去年7月,普京發表文章〈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On the Historical Unity of Russians and Ukrainians),宣稱「大家都是一家人」,以共同的語言和信仰團結在一起,彷彿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提供情理基礎。普京如何處理烏克蘭問題,無疑會影響到他在2024年總統任期結束後的動向。

俄專家分析:開戰弊多於利

按照理性選擇理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必然是經過權衡利弊後所產生的結果。然而,「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RIAC)項目主任季莫菲耶夫(Ivan Timofeev)認為,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顯然是弊多於利。

根據他的說法,一旦爆發戰爭,俄羅斯恐怕會面臨種種惡果,包括陷入漫長的軍事行動、再次面臨外交孤立局面、招致更嚴重的經濟制裁、進一步加劇國內經濟危機和造成民間社會反彈(三分之一俄羅斯人有親戚或朋友在烏克蘭,他們普遍對烏國維持正面態度)。

與此同時,烏克蘭東部民眾對俄羅斯的忠誠度存疑,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勢必導致美國向後者提供更先進的武器。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兼任資深研究員考特尼(William Courtney)亦作出了相關的形勢分析,指出俄羅斯不宜低估入侵烏克蘭的潛在風險,具體來說包括:俄羅斯軍隊嘗試佔領烏克蘭大片領土,需花費數周甚至數月時間;訓練有素和裝備齊全的烏克蘭軍隊,可能限制俄軍入侵速度;俄軍將會不斷受到游擊隊攻擊等。

俄在談判桌取得優勢

根據以上利害分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機會看似不大,即使無法完全排除戰爭爆發的可能。烏克蘭未來局勢的發展,視乎美俄兩國外交談判進展,而俄羅斯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箇中原因包括俄方敢於動用武力,以及其難以預測性。

最後,我們可以沙盤推演各種可能的形勢發展,包括:(1)北約在峰會發表聲明停止東擴,但很大可能遭到各成員國反對;(2)美國參與推動《明斯克協議》(Minsk Protocol)的落實,相信會獲得俄羅斯支持,皆因協議令親俄的頓巴斯獲得全面自治權;(3)維持僵持局面,而俄羅斯仍對頓巴斯保持現狀感到滿意。

有趣的是,上述最後兩個方案符合俄羅斯利益,但無法滿足普京的安全保證要求;克里姆林宮將會如何回應西方拒絕其要求,或者尋找下台階接受折衷方案,值得我們繼續密切觀察。

作者是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