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安出之亂」看政府如何與民渡困(文:曾自鳴) (09:00)

公元2021年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香港政府強制市民使用「安心出行」手機應用程式,然而推行政策的理據不清並過於急促,以致民怨載道,社會出現「安心出行之亂」。

「煮埋嚟就食」 難怪民怨四起

當局早前擴大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範圍,由早前要求市民進入政府轄下場地,及公眾街市、小販市場及熟食市場,須掃描應用程式,再到最近擴至堂食食肆、派對房間、遊戲機中心、健身中心、戲院等。然而,當相關措施的使用範圍由窄至廣,走向一系列與地區民生息息相關的地方,我們就看到措施雜亂無章的一面,政府每每抱着「煮到埋嚟就食」的態度去解決問題的思維,難怪令市民怨聲四起。

由要求市民用「安心出行」進入政府轄下場地開始,我們就看到當局一直忽略在社會上最底層的一群——無家者。無家者通常因為經濟困難等原因而沒有智能電話,惟在政策推動初期,當局卻無考慮相關問題,要無家者拿出智能電話才能進入有關場所,實為強人所難。及後當社會輿論發酵時,當局再修訂有關安排。同樣,政府安排公眾街市強制使用「安心出行」之時,在一片罵聲中才開始醒覺,長者不懂得或者沒有智能手機使用有關程式,結果本來習慣在公營街市消費的部分長者和其他市民,礙於不熟悉流動應用程式操作或基於各種原因抗拒使用「安心出行」,最後唯有選擇改往不需要使用「安心出行」的路邊門市菜檔或超市購物,使公營街市人流明顯減少,街市商販叫苦連天,在在說明,政府在推出新政策前,完全沒有預想到會對街市檔販生計構成影響,考慮不周。

另一方面,在月初推行的食肆必須掃描「安心出行」才可入座,亦同樣暴露了當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欠缺前瞻性的流弊,長者、視障人士等依舊出現不同狀况的問題,這些弱勢的一群,可能連填表也有困難,但當局卻往往都在未有仔細思考下就推出政策,然後再想方設法動用民間社會不同機構的資助及協助,替其「補飛」,看來在上位者「盲」得比任何人也要嚴重。

疫下市民收入受影響 精神壓力大

近這幾個月政府似乎集中精力處理「安心出行」和「港康碼」方面的事情,至於如何振興經濟,特別如何確保疫情下市民的生計,當局就似乎拋諸腦後了。雖然失業率近期持續回落,但疫情之下,有不少人的收入大受影響。早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曾經就「疫情下市民收入減少及借貸情况」做調查,發現大約一半受訪者家庭收入下跌,當中有不少人在疫情期間需要向外借貸,最高者更借了40萬元。同時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出現身心負面狀况,包括感覺精神困擾,甚至造成家庭衝突。對市民精神健康如果不予關心的話,壓力會與日俱增,儼如香港社會一個容易引爆的計時炸彈。

令人遺憾的是,政府繼續在支援市民方面扮演「守財奴」的角色,在坐擁8160億元財政儲備的情况下,只在年初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卻不肯再派發現金與市民共渡難關、還富於民。反觀在一水之隔的澳門,即使在未來一年仍是赤字預算下,都繼續維持各項協助民眾共渡難關的措施,包括延續從2008年開始的現金分享計劃,稍後將繼續派發1萬澳門元給永久居民;也繼續加強其他方面的社福服務,例如支援照顧者,推行日間暫託、展能等服務。

支援基層 勿懼赤字預算

未來一段時間,環球經濟會因通脹急速上升,以及加息等打擊下,令各地民眾生活變得更為艱難,相信香港也難獨善其身。因此,政府必須盡早審視及規劃,當經濟急速下滑及疫情爆發時,如何協助市民對抗這樣的雙重夾擊,並思考如何在社會福利等方面協助亟需支援的低下階層,以及其他可能的「漏網之魚」,特別是那些不合資格領取綜援等社會福利,但生活卻十分艱苦的市民。

筆者衷心希望當局要汲取「安出之亂」的教訓,及早預視未來風高浪急的經濟環境,參考鄰埠的做法,不要懼怕赤字預算,制定包括派錢等還富於民的政策,改善及關注社會基層市民的切身需要,並從多方面支援。

作者是民主黨中央委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