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周郎妙計安天下 賠了夫人又折兵──立法會選舉反映的潛伏現象(文:劉銳紹) (09:00)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建制派全面大勝,「非建制派」盡墨(至少在地區直選)。官方大讚結果,稱「完善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為香港民主長遠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市民則普遍冷淡回應,投票率只有三成。在此,不妨檢視客觀效果,但盡量避免重複已有的觀點。

(1)實際效果只是「絕色佳人」

此話怎解?官方在投票前說要做到「五光十色」,「不希望清一色」,建制人士隨即附和造勢。但如今卻是「絕(對清一)色」,對官方日後施政絕對有利,這個結果不是像「絕色佳人」嗎?那麼,是何原因造就這個「絕色佳人」呢?以下是坊間耳語,我如實反映而已。

──高層的真正意圖不是「五光十色」,而是「清一色」,但對外必須表示「開門納賢」。於是,公開或轉彎放話之後,已是「完成責任,不再影響選舉」,所以沒有「祝福名單」,更沒有協調票源,努力營造公平氣氛。但在實際環境下,僅有的約一成「非建制派」候選人(3個界別合計)如果沒有背後的協調,勝出的機會十分渺茫;建制派絕對可以壟斷選票,對外的效應是:他們全面致勝只是「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官方希望「清一色」。

圈中人都明白,政治操作中,「有所為,有所不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策略往往因時而變,不知這次是否應驗?

──有人認為,上述說法只是陰謀論,實際是各個建制派群體基於本身利益,既然沒有來自高層的「祝福名單」,早已心領神會,那就各顯神通。這對建制派有兩大好處:一是保護自己的最大利益,這也是日後進一步獲得高層重用的不二法門;正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二是間接完成了「絕色佳人」的效果,既不會引致高層不滿,也不傷害高層「五光十色」的表態。

──種種迹象顯示,背後的調控仍然十分到位,謹小慎微,確保萬全。諸如事前的DQ行動,以至提名票如何走向(部分候選人也曾叫苦連天),均可看到精心策劃的痕迹。這樣發展下去,即使官方表示「雙普選有望」,但也顯得無甚意義,因為這不是市民接受的真普選。再看遠一點,儘管官方真的不願意但結果卻是「清一色」,只會令市民更不相信官方的話,那一種疏離和不配合行動的趨勢將延續下去。

(2)「非建制派」到了夢醒時分?

──首先,什麼是「非建制派」?外界一直沒有明確的定義,這也許是官方或建制派製造出來的名詞,希望讓人感到「有反對聲音」。不過,在普羅大眾眼中,「非建制派」肯定不等於「泛民」,也不是「溫和中間路線」,無論性質或味道也不是。我聽到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非建制派」是官方的頭髮,可以梳出不同髮型,但髮根仍植在頭皮上,屬於官方肌體的一部分;假如離開了頭顱,就會失去營養,跟着脫落,而頭顱也會變禿,不大好看。這就是坊間認為的官方與「非建制派」關係,不知是否準確?

──這次投票前,若干「非建制派」候選人仍有不少寄望,以為「有人在背後發功」,或多或少可以沾上「五光十色」之美。此刻結果證明,如果無人發功,「非建制派」只會吃白果。所以,他們多表示「失望」、「意外」。其中一名跟我一樣胡亂舞文弄墨的落選人,還引用唐代秦韜玉的《貧女》詩,埋怨「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但他卻不敢公開表達,我只能表示同情。

──即使是「非建制派」,我也不會感到他們一無是處,只要他們真的懂得和敢於互借東風就行了。有「非建制派」向旁觀者查詢,怎樣走中間路線才有效?得到的答案是:既可認同和讚賞官方符合民意的德政,但當官方的政策明顯違反甚至傷害民眾利益時,他們會不會、能不能、敢不敢公開反對和批評?這樣才可以有善必揚,有惡不隱,產生建設性作用。

可惜,他們的反應是:在內部討論時經常好言相勸(這些我都不否定),有時也會直接批評,但公開唱反調,則要仔細考慮(不知是個人利害還是公眾利益)。試想,沒有公開地反映民意,即無法形成真正的輿論監督,更難推動「興利除弊」,連「循序漸進」也不成。事實和歷史證明,只望上級「忽然開明,察納雅言」,只會互相遷就,最後上行下效,上意難違,能妥善處理官民關係和矛盾嗎?如果建制派和「非建制派」仍然春夢連場,只會像陳寶珠電影中的歌詞(靳永棠代呂奇唱):「甘作花蜂網自投,禍由任性招天咎;浮名誤此生,三江水亦有盡頭!」

(3)如何補救「單向唱好」之弊?

──港澳辦發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官媒大力唱和,因為官方認為要反擊外國的攻勢,有實際需要。政務司長李家超更明言,要「排斥背叛香港利益的外國代理人」。從國際鬥爭的層面看,這是所有政權都考慮的問題,我不一概否定,但必須講求方式、方法和策略。如今的客觀效果(至少一部分)是:外國的攻擊瓦解不了,而且授之以柄;對內還製造了更大的反彈。官方經常拿「港英政府不民主」作為理據,不過,主流民意認為,港英政府雖然奸詐,動機也壞,但至少在執政晚期已開放一些民主空間,但如今,市民本來已經擁有的權利,為什麼「完善」之後反而沒有了?這反映官方的視角對不準焦點,比較的基礎也脫離民心,所以說服力不強。

──在整個過程中,某些官員的言行不能凝聚民意,反而刺激了選民的逆反心理。例如,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引述「一種說法」指,「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的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這類本想自圓其說的話,只會產生政治自殺的效果,令人想起《紅樓夢》所示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不知這是政治水平問題?還是自我飄然而說過了頭?

──必須冷靜分析和承認上述兩點已刺激民意逆向發展,才能想出補救和收回失地之法。否則,不僅一般市民愈走愈遠,連「非建制派」也會「失意而回」。如不急謀修正,連「中間路線」的人也收編和包裝不了,還怎能「整合民意一致對外」?長此下去,只會應驗今天的標題:「周郎妙計安天下(應該加上問號),賠了夫人又折兵!」(原句見元朝無名氏《隔江鬥智》)

──日後的最佳補救方法,就是拿出符合民意的政績,可着力解決經濟、民生問題,但也不能迴避政治矛盾,可適時適度同步進行。新的立法會要真的反映主流民意,如果繼續只作花瓶,「絕色佳人」也會變成「絕命佳人」。必須緊記,民意不是大喊「(選委會)投票率98%締歷史」就可以騙倒的!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