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南京大屠殺播片 只是個別例子?(文:陳帆川) (09:00)

南京大屠殺教材片嚇哭小學生,全城家長嘩然。最近兩年,類似的令家長瞠目結舌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討論熱潮一過,大家又會跟自己說「只是個別例子」,認為自己孩子的學校沒事兒。這種將什麼駭人情况都歸類為個別例子的思想,符合國情。

孩子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成長是否合適,困擾很多家長。然而並非每一個家庭都有能力或者適合移民,於是留下來的人,在移民潮的大背景下,面對的壓力不小。網上流行說,在香港生孩子或者讓孩子在這裏成長,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雖然那只代表一部分人的想法,但也對很多家長構成無形的壓力。

很多家長為了排解這種壓力,想出了很多留港的正面因素,例如在香港賺錢容易、自己聰明的孩子不容易被學校洗腦、令人嘩然的愛國教育只是個別例子等等,時常聽到的回應包括:「那間是愛國學校來的,當然會發生那種事啦」、「我孩子的學校不會的,他們有他們的方法」、「我的孩子很精靈,不會受到影響」。

每人都說服自己能獨善其身

這種說法,讓人想起了黃子華在一場棟篤笑裏的金句:「我躉樓冧,唔關我個單位事!」每個人都會說服自己,在大時代裏能夠獨善其身。而這種風氣,其實又跟中國大陸的民間思想非常貼近。

中國大陸駭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有不少,例如最近的內房危機,多少投資者血本無歸;又例如被批評為「暴力清零」的封城政策,很多小區的住戶苦不堪言。不過這些社會不穩定因素,終究沒有造成社會不穩定,原因是社會上絕大部分不受影響的人,會跟深受其害的群體割裂。只要遭殃的音樂椅一日沒有輪到自己,一日都獨善其身,相信政府,享受生活。

昔日,這是香港跟中國大陸最大的分別之一。香港因為有言論自由,一小撮人的利益,很容易就能擴散成全香港人的利益,一起去爭取。例如家長反對國民教育科,即使沒有小孩的一群人也會聲援,因為下一代的福祉是整座城市的福祉;又例如工人工潮,其他階層的人也會關心,因為你的僱主不公,我也看不過眼。

現在,大家的心態在一片歌舞昇平下,潛移默化地轉變,只是不以為意。去或留,因人而異,各有利弊,誠實地想清楚就好。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