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票率如浮雲 治力成期盼(文:張國樑) (09:00)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先由亂變治,而「治」就需要有一班胸懷祖國、情繫香港的精英翹楚參與治港工作,中央完善後的新選舉制度,正好補充了這個需求。在新選舉制度之下,香港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將於下周日(19日)正式舉行,百多名候選人競逐90個議席,各方面競選活動包括走訪選民、擺設街站、出席競選論壇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值得一提的是,在今次選舉候選人名單當中,冒出不少新臉孔,並非如以往只由純星級參政人對壘的情况,可說是百花齊放,吸納香港未來政壇生力軍的新景象。

市民關心未來發展 不太在乎選舉數字

外界一直有評論認為今次選舉的投票率不高,相關代表性會被削弱,但是選民又或市民實際上最想有的、最關心的結果該是什麼呢?相信必然是對選舉結果會為香港未來發展和貼身的民生事項帶來何等的正面影響,而不太在乎那些選舉數字,還有新制度的首次落實會令不少人抱持觀望態度,因此投票率的高低亦不一定代表他們對制度或候選人的不信任,最終也是期盼有一個具能力和承擔的特區管治班子。

由回歸後,經2012年政改,到現時新選舉制度落實,選舉委員會成員由800名增至1500名,立法會議席由60個增至90個,界別分組中深化了基層利益群體的代表和均衡參與的意義,這一切呈現香港的選舉制度已有序地提升民主化,擴大了議會內的廣泛代表性,減低單靠以地區直選方式「引進」社會各階層關注事宜之程度,避免傾斜向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力內耗,回歸聚焦社會發展和民生疑難。

數看過去立法會議政效能

香港要走得更好,有效施政就需要落實良策,而立法會亦擔當起重要一環——審議和通過法案。看看對上3屆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的投票率(見表),可見數字逐屆上升。另外,再看看表中立法會已通過的法案和議員質詢次數,這些基礎數字,能間接反映出第四、五及六屆立法會議員們在審議法例和監督政府的功能效益,出現遞減的迹象。最後,可看看表中建制和非建制陣營的議席分配。回想2014及2019年分別發生佔中和黑暴事件,其後選舉的投票率的確有明顯上升,特別是一班反中亂港分子藉着高投票率晉身了第六屆立法會(2016至2020年,後延期至2021年)當上議員,不時作出令人嘩然的極端行為,破壞議會內秩序和完全癱瘓正常審議運作,這現象可以在上述數字中反映出來。那麼高投票率仍值得關注嗎?

每個地方的獨特文化背景和民情狀况,都會影響當地的制度規劃和建立,民主概念為可加入考量元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美國時常自稱為「自由民主的捍衛者」,可是其選舉制度恰似只為民主、共和兩黨服務而已,獨立或其他政黨人士能選上總統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還有,美國一直沿用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方式,是一種間接選舉,現時共設有538個選舉人團席。該國公民先選出各州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代表各州投票,所以美國並非一人一票選出總統和副總統。其近代選舉歷史上曾出現候選人選民票數高卻敗選的情况,此乃民主黨的艾爾.戈爾(2000年)和希拉里.克林頓(2016年)。美國亦經常對其他國家、地區的選舉制度指手劃腳,但美國自己未有改進分毫,唯牢固兩黨制政治氛圍,以致造成社會壁壘對立衝突浮現、地區經濟呆滯及貧富懸殊加劇等等亂象。上周在美國舉辦所謂的「民主峰會」中,拜登亦直言無法否認挑戰同樣來自民主內部。

港人易受各方政治思想干擾

香港從1991年引入立法機關分區直選,社會普遍積累了大量的選舉經驗,選民的投票文化疑似被認為早已發展成熟,但不能忽略一個重點:在過去一直處於英式殖民主義管治下,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政治思維修養都相較薄弱,容易受到來自各方的政治思想干擾,於選舉過程中作出非自主性決定。以英國脫歐公投為例,市場調查機構在脫歐公投前夕發現,英國公民錯誤理解與公投相關的事實。

筆者認為,香港從政治亂局走出來,現在是時候集中社會力量去拓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出路,聚焦民生困境予以解決方案,前提就要回歸到重新組建一個具活力、具創意和具抱負的管治架構,組成一個有效和具廣泛代表性的立法會正是其中重要部分,所以大家應該盡公民責任,利用手上一票,於下周日投出心儀候選人為香港未來作貢獻。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香港文創互動發展協會執行副會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