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投票率之爭的誤區與建制派「全勝」陷阱(文:盧文端) (09:00)

立法會選舉已進入最後倒數,社會上最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投票率高低;二是非建制派能否得到議席。有不少輿論說,投票率會很低;也有人說,建制派會「全取」立法會90議席,非建制派可能「剃光頭」。對於這兩個問題,本人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其一,投票率之爭已被引入「圈套性誤區」:立法會選舉被說成新選制「公投」,極有可能出現的低投票率被定性為對新選制的否定表態,這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對那些並非因為不滿新選制而不投票的選民不公道,對新選制更是極之不公,必須釐清是非,走出誤區,還新選制一個公道。其二,建制派所謂「全勝」是陷阱,不僅會陷新選制於不義,令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說的「五光十色」「黯然失色」,而且正是西方勢力所期待得到的、可用來攻擊新選制「清一色」的「好材料」。我們不可忘記,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新選制下的首場立法會選舉,不應該出現這種建制派「全勝即輸」的結果。

不可將立選說成是新選制「公投」

本來,在立法會選舉過程中討論投票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現在的問題是,投票率的討論一開始就已經被人刻意工具化,變成用來打擊新選舉制度的「利器」。中央已經認定,香港內外的反中亂港勢力,肆意抹黑、攻擊新選舉制度,煽動投白票、杯葛選舉,使用有目的、結論先行的民調等等,力圖令市民失去投票意欲,拉低投票率,他們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用極低的投票率攻擊新選制沒有認受性。事實上,敵視新選舉制度的勢力一直抓住投票率做文章,極力將今次立法會選舉塑造為對新選制的「公投」,讓人誤以為投票率低就是市民抵制新選制。香港的投票率討論,實際上已被引導進入了這個「圈套性誤區」。這才是問題的要害和嚴重性所在。

雖然說,確實有一些選民因為受到各種影響而對新選舉制度有看法,不會去投票,但筆者也了解到,有相當數量的選民缺乏投票的動力,並非因為對新選制不滿,而是由於其他多方面的原因,這裏面有過去投票給傳統泛民的選民,也有建制派的支持者。筆者初步觀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况:

第一,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經濟城市,市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並不高,只是這些年來被極度的泛政治化裹挾,投票率才屢創新高。現在,新選制從制度根源上對泛政治化釜底抽薪,社會兩極撕裂的激烈對抗氛圍驟然冷卻,市民失去了過往那種參與選舉的熱情,投票率隨之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新選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以選舉委員會重新構建和增加賦權為核心,在立法會中大幅度增加了間接選舉的比重,相應減少了地區直選的分量,原來全港直選的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也取消了。與往屆相比,今次參與直選的候選人,無論人數還是知名度,都大不如前,動員能力和競爭程度,更是不能同日而語,投票率大幅度降低,是可以預知的結果。

第三,不少選民過去積極投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阻止那些反中亂港的「攬炒」分子當選。現在,新選制已將反中亂港分子拒諸門外,能夠「入閘」的都是符合愛國者條件的參選人,一些選民的投票動力也因而減弱。據了解,今年選民登記人數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超過30萬,其中很多市民就是因為深受「黑色暴亂」之苦,他們登記做選民大都是出於對反中亂港分子的憤怒。現在面對反中亂港分子不可能參選的新形勢,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失去了本來的投票衝動。

從以上粗略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新選制下第一場立法會選舉出現低投票率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是正常的,對投票率有過高的期待,反倒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低投票率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將低投票率簡單歸結為是對新選制不滿,藉此否定新選制,是扭曲事實,別有用心,必須予以反擊。

需要強調的是,中央對於香港的新選舉制度充滿制度自信,決不會因為立法會選舉投票率的高低而有所動搖,更不因為外國勢力的攻擊而作出改變。夏寶龍在最近的講話中,強調立法會選舉對於落實「愛國者治港」的重要意義,呼籲香港市民積極參與投票,不僅體現了中央推動香港發展民主和實現良政善治的善意和誠意,也表達了堅定不移全面實施新選舉制度的決心和意志。

建制派「全取」議席是「全勝即輸」

新選制已為非建制派預留了空間和議席,不僅保留了部分泛民佔有優勢的功能組別的個人票安排,更在香港社會特別重視的地區直選中,採取「雙議席單票制」的安排,讓非建制派能夠佔據地區直選的「半壁江山」,取得20個直選議席中的10席。

必須指出的是,中央強調「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不僅僅是表現為參選過程,更要在選舉結果上面體現出來。只有選出的議員有適當數量的非建制派人士,才可以說是真正落實中央不搞「清一色」的要求。如果出現建制派「全取」或幾近「全取」90席的「清一色」結果,顯然不符新選制本意,有違中央要求。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西方反華勢力使出各種手段干預香港立法會選舉,就是要令非建制派支持者不出來投票,令參選的非建制派人士「全軍盡墨」,屆時,就能以「清一色」為由抹黑、否定香港的新選制。建制派「全勝」,正是敵視新選制勢力所設計的「選舉陷阱」,是西方反華勢力希望見到的結果,恰好意味着他們「成功破壞」新選制。顯然,建制派「全勝」並非贏,而是「全勝即輸」。

應該肯定,非建制派的參選人絕大多數都是比較理性的「忠誠反對派」。本人了解到,有些建制派的社會人士也不希望建制派「全勝」,有建制派朋友甚至呼籲建制派不要「太貪心」,不要「全取」席位,而要拿出「一國兩制」應有的胸襟和包容。本人相信,中央並不願意見到建制派「全勝」,也希望一些非建制派不僅能夠參選,而且能夠當選,在參與香港治理中發揮應有作用。

讓非建制派候選人有機會當選

既然是立法會選舉,始終要由選票決定議席得失。「一國兩制」下的立法會需要有代表非建制派支持者的議員,以表達他們的訴求,發出他們的聲音。我比較贊成民主黨成員李洪波近日《明報》文章的說法:「10多位非建制派的立法會候選人,不論他們是否我最喜歡的候選人,但只要他們在競選的言論中、政綱中,反映了我想講的說話,我都想他們能當選」,「正基於這個信念,我希望泛民支持者能在12月19日都出來投票,讓非建制派立法會候選人有機會當選」。本人呼籲所有選民積極投票,尤其是那些希望立法會有多元聲音的選民,無論是過去投票給傳統泛民的選民還是建制派的支持者,都可以考慮支持非建制派候選人。

作者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