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勝敗兵家事不期 捲土重來未可知 ──由立法會選舉前的氣氛談起(文:劉銳紹) (09:00)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即將舉行。官方和建制全力以赴,某些候選人已頻頻告急。雖然「戰情激烈」,但也可透透氣,輕鬆地環視四周。

(1)選舉前輕描淡寫說幾句

──其實在選民中,無論個人或不同群體,早已有其傾向或決定,外界難以影響,所謂「中間群眾」不太多。即使大力催票,或者唱反調,也難產生巨大拉力。這從不同時期的民意調查已反映出來,只是不同政治力量仍按照自己的目標,各做各的而已。

從主流趨勢看,可見經過二三十年的選舉變化,新舊選民已愈來愈聰明和成熟。他們的反應冷熱有時,既是對候選人的反應,也是對政治氣氛和選舉制度的反應;如要引導選民,就要用他們可接受的方法,「撒米引雞」、「拉牛上樹」或「馬鞭侍候」等都應該掃入垃圾堆了。

──官方和建制努力推動,自不待言,也可理解,但必須講究方法和效果,更要注意反效果。簡單而言,就是要弄清各種安排和行動的目標,是真正鼓勵積極的選舉文化和氣氛?還是要「做給上級看的」,以顯示「政治忠誠和擔君之憂」?這當然沒有答案,但連建制派也關心這個問題。

如上所說,選民已有自己的選擇,所以大家都會感謝官方提供的方便(例如選舉日的免費交通安排),各人將按實際情况,投票與否各適其適。忽然想起已故諧星鄭君綿的歌詞:「鮮花拗折插綠鬢」,但有一次他搞笑地改為「鮮花拗折插落糞」,不知他是否能預知天機?

──既然無人能影響已有既定想法的選民(包括我和這篇文章的讀者在內),所以請勿胡亂猜測不同的言行,更不要只從負面的角度看不同的行為。例如,泛民陣營中也有人認為應該參選、助選和投票,以爭取他們認為可達到的效果;即使自己不同意某些言行,也可以視為多元化的一部分,至少毋須互相排斥、理念上異見難存,否則跟政圈中的黨同伐異有何分別?

(2)面對眼前政治低氣壓的心態

──首先,我從來不輕視困難和壓力。眼前的政治低氣壓確實令人透不過氣來,無力感和「有力無處使」之感十分普遍。不知是否巧合,一批泛民人士(包括前支聯會領導層鄒幸彤、蔡耀昌等)被判刑,在投票前出現新的低氣壓。從客觀效果看,不能排除這也許會進一步影響投票氣氛。

──不過,雖然看到困難,但不應害怕困難;雖然眼前現實如此,但可以不妥協於現實。所以,必須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難而上,死馬當作活馬醫。這不是虛無縹緲的話,而是我在人生風浪中的體會。我告訴自己,從來不要用句號(。)看問題,而是要用逗號(,)看問題,因為任何事物都可以在靜止甚至死亡後「活」過來;即使一個人死了,他的奮發精神也可以傳下去。這是大時代對香港人尤其是政治人物的要求和磨練。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今天香港的局部歷史,也從香港的局部歷史看中國和世界的大歷史。如聚焦在眼前的選舉制度,也許感到一池死水,但正如杜牧《題烏江亭》中的名句,濃縮為「勝敗兵家事不期,捲土重來未可知」,成為今天的標題。即使眼前的選舉形勢如鳥籠般狹窄,連「諸葛亮借東風」的機會也近乎零,但為了發現日後的借力點,也可積極觀察,爭取和創造日後發力的基礎。

(3)宏觀策略的參考和思考

上面談的也許空泛一點,但以下事例可作參考。

──港英政府管治時期,同樣控制政治制度和立法局。整個形勢都不利於中國和左派,也不利於在香港爭取真民主的人士,只有利於合乎英國使用的「有識之士」及其利益群體。其後,香港回歸大勢已定,鄧小平在1984年表示:「(到1997年)這13年的核心是什麼?參與。」

到了1991年,江澤民更把「參與」列為「系統工程」,包括多層次、多方面、直接和間接的參與,並分開外交、政權、諮詢組織、經濟等層次的參與(詳見當年報道)。

當年的左派還收到信息,即使努力,但肯定不能贏(指主導局面),但「中心是參與」;當年既有「適應和偷師」的需要,也有「與狼共舞」和「逐步撬牆腳」的思考。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也是困難和危險的工作,但這正是政治人物的考驗和鍛煉,包括政治道德、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此乃政治的三大核心元素)的磨練。總之,在形勢不利時可進退有度,但不能在形勢變得有利時才參與或全面參與。

──在今次立法會選舉過程中,有某選區的選民(為數不多)嘗試了一些早有準備的做法:當候選人接觸他們的時候,直接提出尖銳的問題(包括日後政制發展),得到滿意回應後記錄在案(不滿意自然不會繼續接觸)。如是者,他們不時根據林鄭月娥和港府的言行和政策,繼續向候選人提出同樣尖銳的問題,餘此類推,促使對方接受選民的要求。

上述選民的策略是,首先沒有表示不投票,然後運用手上的投票權促使候選人作出承諾才投票,形成互動互挾的形勢。即使候選人當選後反悔,也可以揭示記錄在案的承諾。他們的理念是長遠的,即使小範圍的某區選舉,不可能影響大局,但關鍵在於民間要逐步形成「存在(參與)、堅持(理念)、策略(多元)」的思考和準備,持之以恒,創造小氣候,影響大氣候。他們說,肯定是困難的、渺茫的,但毫不作為只會更渺茫。

──遠一點的參考事例是台灣選舉,初是國民黨操控一切,1980年代逐步變化,1996年首次直選最高領導人。按當時形勢,李登輝七成以上機會當選,但民進黨仍派彭明敏參與。今天香港立法會選舉的形勢當然不能比較,泛民認為「不是陪跑而是陪襯,也強化了選舉的認受性」。我理解這種顧慮,所以要思考以下問題了。

(4)港人和選民如何提高政治質素?

──眼前的政治壓力加大,但真正的政治磨練還未到來。從微觀角度看,必須盡快提升「新三民主義」(拓展民智、壯大民氣、提高民技)。簡單如「配票」(不是操縱選票,而是同一陣營內的協調),當中也有很多技巧。以前建制派往台灣觀選,目標就是觀摩如何配票和造勢。台灣人的信念是:參與才能磨練,他們已發展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默契和團體之內的協調,沒有違法。今天香港建制內也有實質配票的例子,也沒有被視為違法(其他情况則作別論)。

──從長遠的角度看,選民要擴視野,政治人物則要擴胸襟。眼前雖難變,但必須有繼續求變的心態。西方國家的政治發展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不是一蹴即就。所以,且把標題略改,作為結語:「勝敗兵家真常事,捲土重來你至知!」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