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期望高投票率不切實際(文:劉進圖) (09:00)

自從上周初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公開講話,把今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的重要性,提升到投出對「一國兩制」的堅定信心的層次,特首和建制派各政黨都明顯更加落力地「催谷」選民投票,這種努力響應中央呼籲的做法,已經成為香港政壇的主旋律。不過,從香港的現實情况來分析,預期下周日的選舉有高投票率是不切實際的。

香港從1991年引入立法機關分區直選,至今已有30年,積累了大量的選舉經驗,香港選民的投票文化,早已發展成熟,不會因為某位中央要員突然喊話,或者公共交通機構忽然推出投票日免收費,便改變投票與否或如何投票的想法。

基於香港一貫的選舉文化,本地研究選舉的政治學者普遍不看好今次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而獨立於建制的民意調查亦顯示,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可能會創下199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這是因為:

選舉激烈對壘不再

(1)香港歷次選舉都出現建制派與非建制派激烈對壘的場面,許多選區爭持激烈,最終勝負存在頗多變數,投票率高低可改寫賽果,在這樣的情况下,兩派的選民都自覺要全力以赴,動員親朋好友出來投票。今次立法會選舉與歷屆不同,制度改變後非建制派似有還無,傳統泛民政黨基本上沒報名,因為這些政黨的區議員大多被官方的審查取消資格,少數獲准入閘而號稱非建制派的,並非泛民選民熟悉和擁護的候選人。泛民選民固然不積極投票,親建制選民看到己方穩操勝券,也不會很緊張出來投票,結果就是兩邊都不着緊,選舉氣氛自然熱不起來。

候選人高度同質化

(2)每當選舉前那一年或年內有重大爭議事件,例如23條立法、《逃犯條例》修訂,而選舉結果對爭議終將如何處置有頗大影響,選民的投票意欲就會增加,投票率自然會上升。今次立法會選舉與過去不同,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激烈爭議,最終由中央直接出手替香港訂立《國安法》,同時大幅改變香港選舉制度,把反對派從議會中剔除。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令今屆候選人高度同質化,政治定位和政綱理念都相當近似,無論是否形容其為「清一色」,總之就是分別不大。這樣,選民可能會認為,投票給誰都無所謂,對選舉後的管治方針政策沒什麼影響,就不一定出來投票。

直選候選人無人識

(3)過去的選舉中,若有某個選區有幾位知名度高的候選人角逐,在明星效應帶動下,該區的投票率可能高於其他選區。這次立法會選舉和過去不同,議席總數由70增至90,其中多達40席由1500人的選舉委員會推選(現有部分席位出缺,實際只有1400多人),吸引了建制陣營內一些高知名度的候選人轉戰選委會。只有20席的分區直選變相少了選民熟悉的臉孔,湧現了一大批無人認識的候選人,非但明星效應欠奉,還令好些選民因為對候選人陌生而不熱中投票,就算形容其為「五光十色」,恐怕也刺激不起投票意欲。

陰謀論只起反作用

以上說的是客觀事實,如果中央或特區政府想提升投票率,就要因應這些事實下工夫,才能對症下藥。例如,日後鼓勵更多不同派別、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參選,使選舉有更大的競爭,有更多公眾熟悉的候選人,有更多切身的選舉議題。近日好些建制人士出來散播陰謀論,把選舉氣氛冷淡歸咎於外國勢力破壞、流亡人士煽動、民調包含投白票選項等,這些說法明顯偏離現實,也太低估香港選民的智慧,對鼓勵市民投票只會有反作用。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