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失信社會的疫苗陰謀論——跨地域研究啟示(文:鍾曉烽、溫健民、鄭煒) (09:00)

新冠疫情肆虐近兩年,香港疫苗接種漸漸出現瓶頸(註1)。本地只有約六成市民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但日均的疫苗接種量,已由高峰期的6萬多劑,下跌至近日的8000多劑。除了因為本地長期維持低感染和零確診,令市民欠缺接種誘因,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背後的社會心理因素亦值得注意。本文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利用筆者團隊一項跨地區調查的數據,分析6個發達地區民眾的疫苗猶豫和相信疫苗陰謀論的程度,反思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的情况。

港人最質疑疫苗

研究團隊在2021年6月15日至30日期間,透過隨機抽樣的網上問卷,在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英國和美國6個地區,成功訪問了7266名18到65歲的成年人。各地受訪者的疫苗接種比率,與官方數據相符。圖1展示了6個地區的受訪者有多大程度願意接受新冠疫苗注射,以及他們多大程度上相信疫苗可以減低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及其所引伸的併發症的機率,當中虛線為6個地方總體平均值,7分為滿分,表示最接受疫苗及其有效性。調查發現,香港在兩條問題的平均分都是六地最低,反映香港市民較其他5個受訪地區有更大程度的質疑。

香港疫苗陰謀論指數較高

坊間認為,疫苗猶豫和人們有多相信陰謀論息息相關,而兩者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實證。陰謀論是一組錯誤的信念,試圖將特定的社會現象或政策目標,歸咎於有強大團體在背後操控密謀(註2)。我們以3條針對疫苗風險、政府大規模接種計劃和藥廠意圖的問題,構建疫苗陰謀論指數。圖2呈現了6個受訪地區的疫苗陰謀論平均評分值,虛線為受訪地區總體平均值。其中滿分為7分,綠色棒形為香港數據。結果顯示,香港的疫苗陰謀論指數,多較其他受訪地區高。此外,6個受訪地區居民的疫苗猶豫情况相似:愈相信陰謀論,愈懷疑疫苗成效。

影響受訪者相信陰謀論的因素

那什麼因素會影響受訪者相信疫苗陰謀論呢?圖3顯示,在一些地區,民眾對制度愈缺乏信任,愈會相信疫苗是為了追蹤和監控市民,香港、韓國和新加坡有相似的趨勢;但在日本及英美,趨勢則有不同。在香港,受訪者如果透過電視接收資訊,較不會相信疫苗陰謀論,然而其他5個地區卻沒有呈現相近的趨勢(圖4)。透過社交媒體接收疫苗資訊,雖然6個地區的數據均顯示會提升相信陰謀論的機會,但就程度而言,兩者的關係在英美地區比亞洲四地為強。

有趣的是,如以「科學報告」作為主要接收媒介,卻會提升相信陰謀論的機會,此結果在6個地區均一致。這現象引伸一個合理推測:在疫症流行期間,各地區存在不少偽科學資訊,以科學措辭包裝防疫資訊,而普通市民未必有能力判斷。

除了制度信任和資訊渠道,是次研究亦涵蓋數碼鴻溝、信息恐慌(infodemic)和防疫行為的履行程度等問題,礙於篇幅所限,本文無法逐一分析。總括而言,調查發現不同社會群體——尤其是年齡、性別、家庭收入和資訊渠道,對接種疫苗的態度存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令社會難以就抗疫政策的成本效益取得共識,同時指出更針對性宣傳解說的重要。

註1: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疫苗接種劑次(bit.ly/3HITc3W)

註2:Douglas, K. M., Uscinski, J. E., Sutton, R. M., Cichocka, A., Nefes, T., Ang, C. S., & Deravi, F. (2019). Underst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 Advance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40 (Suppl. 1), 3-35. doi.org/10.1111/pops.12568

作者鍾曉烽及溫健民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研究助理,鄭煒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公共事務及法律研究中心副總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