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新格局下的愛國資本主義(文:甘文鋒) (09:00)

12月19日是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的第一次立法會選舉,現時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參選人公開他們的口號及政綱。這一屆最多參選人用的字,肯定是「新」字:新時代、新格局、新形勢、新氣象等等,都希望突出在新的選舉制度下,能夠帶來新希望。但問題是,這個「新」究竟是什麼?無論是政治人物,又或者是一般市民,如何去掌握當下這個「新」?

港人要明白內地發展理論

當然最明顯的「新」是《港區國安法》及選舉制度,但這些已是既定事實。那麼現時仍在提出「新」的各個參選人,該如何去演繹自己的政綱及口號?其實所謂的新格局也好,新形勢也好,並不一定是已成的格局或形勢,而是相比舊的那種英美標準視野,未來香港的發展將會依中國的視野為基礎。香港人如果要明白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要明白內地的一套政治話語,以及發展理論。

因為歷史原因,香港人一般不太理會中央的政治論述,即使是與香港相關的言論,很多時都有意無意忽略掉。舉例來說,當習近平主席在本年1月27日重申要堅持愛國者治港時,很多香港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本來經常提到的港人治港,變成了愛國者治港。到後來有人解釋,才發現其實「愛國者治港」這個方針,早在1984年已被鄧小平提出:「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然後很多香港人才彷彿發現,多年來對港人治港缺乏充分理解。

「共同富裕」並非新概念

到了近期,在8月17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重提共同富裕,又在香港引起了一陣子熱烈討論,大家都不知道所謂的共同富裕所指是什麼。但其實這個概念在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非新概念,最早可以在毛澤東年代、中共中央於1953年通過的《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找到,當時毛所提到的是如何利用合作社制度去消滅農村貧窮,使全體農村人民能夠共同富裕起來。

而真正令到「共同富裕」這個概念廣傳的,是鄧小平在上世紀80及90年代多次提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在香港,關於鄧小平的經濟建設方略,比較多人提到的是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但這只是一個方法而不是目標。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是要幫助貧窮的人,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共同富裕。

有關鄧小平對共同富裕的理解,他在1992年視察南方時的發言應該最能解釋清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因此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本來就是其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方法,消滅剝削及消除兩極分化是目標,做到了就是共同富裕。

該出手時 中央對任何人都不會手軟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理解中央政府近期一連串針對大商家及資本家的行為。改革開放後,生產力被解放了,發展到一些人大富起來,但卻也造成了剝削及社會貧富懸殊。有很多人認為中央不會出手也不敢出手,但該出手時,中央對任何人都不會手軟。當大資本家有點得意忘形時,就該提一提共同富裕這個概念了。正如當有些人在政治上行為過火了,中央就需要重申一下愛國者治港。

正如上文所言,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定要重視中央的政治論述,共同富裕是一國的目標,香港即使實行資本主義,也應與國家一起消除社會剝削及分化。鄧小平曾認為,資本主義難做到共同富裕:「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

企業要為國家情懷付出

那怎麼辦?答案在第三次分配。現時中央強調要做好第三次分配,其實亦是提醒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要改善及提升第三次分配,向共同富裕的目標進發。與市場實現的第一次分配,以及政府調節的第二次分配相比,出於個人習慣及道德影響的分配就是第三次分配。在企業的角度而言,自願改善社會的第三次分配,多貢獻社會公益,其實就是達至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這種與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而提倡的企業社會責任又有所不同,為了共同富裕而加強公益事業的出發點,是為了配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即從國家層面出發,一起向同一目標出發,是一種愛國情懷。在新的格局下,企業儘管可以透過資本主義制度繼續累積資本,但亦需有愛國情懷,為社會多做公益貢獻,以解決各類社會民生問題,特別是土地房屋等老大難問題。

在新格局下,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愛國資本主義應該會慢慢成為主流。香港的企業家及公司要融入大灣區分得紅利,在香港亦應該要肩負一定的國家責任,除了共同富裕外,將來如有其他國家目標,也應有愛國情懷共同承擔。這種企業要為國家情懷付出的想法,在從前的香港可能是不可思議的,但在未來愛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估計應該會慢慢成為主流了。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