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畢業後當不當記者?給新聞系學生的意見(文:陳帆川) (09:00)

最近一家大學的新聞系邀請筆者到校跟同學分享入行經歷,我卻非常猶豫:今時今日,香港新聞前途如斯,還應該跟同學說什麼好?

這問題,其實早在反送中運動前,已經困擾着我及幾位記者好友。當這行業無論在自由與薪酬上的前景皆愈來愈不明朗,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迎難而上,還是避之則吉?

本地媒體走向 有目共睹

香港近年局勢,或者鼓勵了不少新人入行,以燈蛾撲火的決心伸張正義。然而本地媒體的走向,大家有目共睹。同為20出頭的大學畢業生,在人家於專業領域精進的時候,前線記者天天在紅線下亦步亦趨地寫稿,佔工作分量最多的,可能是「一項調查發現」或者「萬聖節人頭湧湧」之類的社會新聞,不一定能達至他們當初的浪漫期望。

不是說本地媒體沒有好報道,不過要在艱難中製作出色的報道,得看記者的斤両。新記者入行儲經驗,便面對今天諸多掣肘的環境,三五年下來能積累什麼功夫,是一個挑戰。

亦有很多人說,讀新聞不一定要做新聞,新聞院校裏學到的表達技巧和批判思維,終身受用,能在其他行業發光發亮。而反過來說,很多出色的記者,也不是新聞系出身。在香港修讀非專科的話,畢業後能否平步青雲,跟讀什麼其實沒有很大關係。

最佳出路可能是面向國際

新聞系畢業,而又想入行,不論是考慮前途或錢途,最佳出路可能是面向國際,通過世界語言,將香港乃至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事,告訴全世界。另一方面,很多國際媒體因應近年中外局勢,增加資源投入中港台報道,也是時勢為香港新聞人造就的機會。

外媒近年廣泛報道香港新聞,甚至連香港夏季颳起沒有造成人命死亡的颱風,都登上了國際新聞,這是前所未見的。然而,若論針對香港問題的調查報道的質素和對本地政局的分析,始終是本港媒體更勝一籌,因為很多外媒記者不一定對香港有深入了解,首次接觸香港新聞,可能就是兩年前的社運。

留在舒適區 或只會意興闌珊

因此,香港新聞人在國際舞台上,有其位置和價值,關鍵在於你夠不夠努力,跟世界接軌。唯有懷着「走出去」的決心,年輕記者才有望在新聞界為香港闖一片天地。留在舒適區跟當權者玩遊戲,老手尚可在艱險中奮進,新手到頭來多半只會意興闌珊,或者隨着紅線而修改底線,回首已是百年身。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