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把握香港經濟發展新動力新機遇(文:李宇陽) (09:00)

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重入全球三甲,充分證明了香港現時營商環境整體向好,非反對派所言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香港已死」的謬論。《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中已明確提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經濟發展新動力。而在「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下,伴隨着「十四五」規劃及前海擴區等重大方案的通過實施,如何用好中央支持,如何抓住寶貴機遇,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加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充分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才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香港發展定位已清楚指明,將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以及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4個傳統中心的地位;同時又支持香港在4個新興領域的建設和發展,包括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毫無疑問,在中央的支持下,發揮香港在這8個中心的國際競爭力,才是香港開拓未來的關鍵。

金融與貿易

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面對社會事件及新冠疫情的雙重打擊下,如何保持並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新時期下,除了要繼續加強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同時亦要推動金融體系轉型,向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高端高增值金融服務方面發展,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香港在國際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的地位,同時積極推動跨境金融科技,打造灣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

在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戰略定位上,過去40餘年,香港從來都是引進「資金」、「技術」到內地最大來源地和跳板,一直佔外商直接投資內地(FDI)的五至六成;同時,香港也成為內地資金「出海」的「首選地」,吸引內地企業來港拓展及管理海外業務。而在國家雙循環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要充分用好國家惠港政策,繼續爭取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為香港業界進入內地市場創造更有利條件,發揮內循環的獨特優勢。而在外循環開拓中,香港亦要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提升與周邊國家地區的商貿投資關係。唯有這樣,才能繼續維護其自由港地位,成為連接內地和世界其他地方無可替代的「超級聯繫人」。

航運中心與航空樞紐

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及鞏固港口業務方面,作為中國的「南大門」,香港在地理和交通上最接近內地市場和客戶,同時位處亞洲的策略性中心位置,亦與全球各大商貿金融中心有全面和便捷的聯繫。因此無論是在航運還是海陸交通,保持效率高、連繫性強和覆蓋面廣的優勢,才是提升地位的關鍵。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在業務流程和運作上應用數碼科技,建設「智慧港口」,完善多式聯運渠道;同時所擁有的世界級基礎設施,尤其是在三跑道系統興建完畢後,將有助於加強香港國際機場競爭力,打造「機場城市」願景。另一方面,積極與灣區內其他城市合作,確保物流信息及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無論是在港深政府「推動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還是粵港兩地政府「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等,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有助於打造區域運輸網絡和海空貨運系統中心。

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因法律與商業活動始終密不可分,在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方面,香港作為中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亦是全球唯一真正使用中英雙語制普通法地區,其優良而穩健的法律體系,以及享有包括終審權在內的獨立司法權,為國際和內地企業提供獨一無二的法律環境和司法體制。在此基礎上,引進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機構在香港法律樞紐落戶,促進國際法律合作及交流,同時協助業界迎接大灣區對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的需求,繼續推行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為企業的跨境交易及投資提供妥善的法律保障和認可,保障各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繼而提升香港的整體營商環境和競爭力。

創新科技

此外,在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香港人才資源豐富,其優良的教育制度以及享負盛名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亦為社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質量勞動人口,擁有與國際接軌的專業人才。但與此同時,建立更完整的創科生態圈,確保「官產學研」的良性互動,令「再工業化」植根香港,並與深圳以至大灣區的創科發展相輔相成,才是推動創科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無論是施政報告中提及的新增土地用作創科發展,強化東部走廊地區以創科為主要經濟功能;還是「創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連同風投基金投資於本地創科初創企業,只有確保從基建、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五大方面的產業鏈體系不斷完善,才能真正推動「再工業化」發展。

文化藝術交流與知識產權貿易

最後,在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和發展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方面,無論是成立專責的文化局,抑或是提升知識產權署的實質審查能力,必須加強特區政府的文化領導,審視修訂現行《版權條例》,有效統籌及整合現有分佈於不同政策局的相關工作;同時積極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的背景,充分把握中外文化薈萃的特色,堅持多元文化的大都會生活,才能繼而提升香港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