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美國打「台灣牌」還有用嗎?(文:歐陽五) (09:00)

台灣問題近來異常「熱鬧」。一邊廂,蔡英文拋出「兩國論」,又在接受CNN採訪時證實台灣有美軍;另一邊廂,吳釗燮等台灣高級官員在多個國際場合頻刷存在感。明眼人都能看出,台灣民進黨政客近日如此高調,背後站着的是美國。

民進黨政客高調 背後站着的是美國

台灣問題歷來被視為美國手中的一張「王牌」。遠的歷史暫且不談,單看最近3屆美國政府(包括今屆)。從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到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再到拜登舉起多邊主義旗幟、聯合盟友搞價值觀外交,實際透露出同一個意涵,即當美國與中國大陸戰略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困於「修昔底德陷阱」迷思的美國政客,無力解決國內深層次矛盾,做不到「安內」,只好設法「攘外」。除了在涉疆、涉藏、涉海、人權等一系列問題上頻頻對華發難,美國還在香港、台灣事務上親身「下場」,其中台灣更被看作最有效的一張牌。

誠如一些評論家所言,「台灣牌」近來已被美國用到極致。處於第二任期的蔡英文近日看似口無遮攔,固然是出於其自身政治追求及島內「深綠」大老的壓力,恐怕也與不久前大陸與美國的關係出現「暫緩」迹象有關,民進黨迫切需要將台灣與美國綁得更緊。而無論是拜登的「口誤」,還是美國務卿布林肯表態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無疑都是對其「明示」,美國需要加大這個籌碼的分量,以便在與大陸的討價還價中謀取更大的優勢。

「台灣牌」已用到極致 邊際效應遞減

那麼,台灣這張牌現在還能發揮多大作用呢?誠然,民進黨近來種種動作對大陸挑釁頻頻,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國台辦等「被迫」一次次站出來回應。但實質上,民進黨心知肚明,想在島內實現法理「台獨」幾無可能,對外謀求所謂國際空間也不過是「看上去很美」。同樣,對於美國而言,在台灣問題上採取戰略模糊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方式。而近來美國所謂「切香腸」的舉動,看似正將以往的戰略模糊逐漸變成戰略清晰,但美國現在真的會做出與台灣建交這種「曬冷」舉動嗎?一周前,北京剛剛高調紀念了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前,尚處於「冷戰」期間,美國也未能在聯合國保住蔣介石的代表,50年後,手握安理會一票否決權的中國大陸早已今非昔比,又如何會讓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代表進入聯合國?

美國近來猛打「台灣牌」的用意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不斷增加大陸在國際政治和外交上的負擔,消耗大陸的國際資源;二是製造緊張情緒、拉高台海衝突風險,影響大陸投資環境以拖累經濟發展;三是以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等一系列「組合拳」對大陸形成「圍堵」,牽制延緩大陸的民族復興之勢。然而,當華盛頓不斷打「台灣牌」刺激北京,其每一次出牌的邊際效應實際是遞減的,牌固然還有用,但已經不再是「王牌」。

對兩岸來說 是關切自身的核心利益

對美國而言,打「台灣牌」是其戰略考量,但對海峽兩岸來說,卻是關切自身的核心利益。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島內民眾,皆宜跳出「倚美」迷思。須知美國所謂協防台灣,即使在金門八二三炮戰之時也不過是後勤支持,更遑論在震驚全球的「喀布爾時刻」後,美國的盟友們都在掂量自己的分量能否抵得過「美國利益優先」。對大陸而言,一方面不宜因強調「時與勢在我們一邊」就指望「躺贏」,想「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就得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進一步增強解決台灣問題的基礎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須謹防被民粹主義綁架或被外部勢力操弄所謂愛國情懷而自亂陣腳,有底氣也要有定力。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