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我們為何不生育(文:阮穎嫻) (09:00)

早前勞福局長羅致光談及本港生育率低,這跟很多發達地區一樣。根據聯合國報告(註1),2019年已發展地區平均一個女性生1.6個小孩,發展中地區生2.6個,最落後地區生3.9個;香港數字為1.4個。之前我也有以投資角度看育兒(〈解決不了的育兒問題〉,《明報》,2018年4月24日),以下會論生育。

農村到後工業時代:從着重人力到着重教育

農村過渡到工業社會,出生率普遍會下降。農業社會人力密集,小孩未成年就可以落田幫手,沒有嚴格限制童工,在人力密集的農業經濟下,人多確實好辦事。由於開枝散葉對於家族發展有利,所以娶妻求好生養,三妻四妾加快家族人口生產,婚禮祝福人連生貴子,兒孫滿堂。

工業化後出生率下降,主要是養育開支增加。要小孩有競爭力,心機時間金錢花費甚多。研究指出在0至幾歲的時候,與孩子有良好互動,可使認知能力發展更好,因此要子女成才,需要父母的着重照顧。後工業化社會,個人生產力及工資上升,相對農業社會,照顧小孩要捨棄更多。若中產父母都有上班,其中一個辭去工作,放棄收入,延遲事業發展,全職照顧有較高機會成本;而即使繼續上班,也要給予孩子時間。生育年齡撞上事業搏殺期,機會成本就更高了,所以很多父母說自己為孩子作出很大犧牲。問題是這個「犧牲」是父母自願,因此不斷在孩子面前說犧牲,然後要求回報,是精神勒索。很多人想通了,不想做勒索者,或者被勒索過,就寧可不生了。

不同時代的最佳養育策略有分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及杜芙若(Esther Duflo)發現(註2),在馬達加斯加及摩洛哥,讀多一年小學及讀多一年中學,對於收入的增長差不多。所以如果一個家庭有好多個孩子,沒有足夠資源所有人讀書讀到飽,讓他們平均地得到教育,分散投資,比起谷一個上高中或大學好。因為若「選中的細路」其實天賦不好,或有病、運氣不好,都很影響回報,風險較高。人人有書讀,有利家庭內權力平衡。但那些地方的父母,以為讀一年中學的回報是讀一年小學的兩三倍,反而會希望其中一個兒子能夠讀多點書,做到政府工就可以「一個救全家」,對於提升家庭福利,未必是很好的策略。

相反,在後工業時代,生育少然後貴養才是王道。在發達地區,讀一年大專的教育回報比中小學高。勞動市場需要技術勞工,即使常聽說大學生太多,但看數據就知近幾十年大學畢業的回報節節上升,供應仍未夠。所以家庭要增加收入的最佳策略,是生得少,然後重點栽培照顧,讓其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機會,在這個全球化及渴求高技術人才的社會,這個策略對於整個家庭的回報較高。

後工業時代養育投入大

因此,中產家庭若有能力,但不願意花資源栽培子女,就不如不生。上一代有些父母,仍然因為自己那代15歲就出來工作,自給自足,自己父母也沒理會自己,還不是過得好好的,所以認為子女放養就好,不必照顧;更差的是把資源留給自己,吃喝玩樂去旅行、包二奶、花天酒地、賭博等等。這些人在這個高度競爭或以中國大陸用語曰「內捲化」的社會,是不道德的,應予以譴責。他們忘記,他們那代社會剛開放,經濟剛發展,全球專才競爭不若今日激烈,上流相對容易。而如果不想分薄自己享受生活的資源,大可以不生。

在社會流動性低的社會生育,只苦了自己的下一代。現在很多父母為子女置業,有學者甚至認為提高子女競爭力,是中國大陸儲蓄率高企的一個重要原因(註3)。人力資源部會看求職者的地址篩選,都不是秘密了,有些求職畢業生住的地方,入職薪金付完管理費就付不起生活費,貼錢返工寫CV大有人在。有父蔭的青年,因為父母緣故,可以去多間最大最精英的機構實習,這在商界很普遍。

以前有個笑話,父親叫兒子努力讀書要發達,兒子反詰,為何你兒時沒有努力,現在不發達?這個在幾十年前是笑話,如今是現實。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的低收入家庭要得到平均收入需要7代的努力,英美要5代,北歐要2至3代(註4)。代數愈多也表示,上一代的社會階層影響下一代的社會階層更大,因此子女可以怨父母,這有數據支持。

逼人生仔不道德

以上解釋了為何生育率在經濟發展時普遍下降,這其實是理性的決定,也是道德的決定。既然自己無法在育成子女的多重限制下(事業進展、時間、金錢、愛等),在關愛、責任、資源及優良基因等貢獻足夠,決定不生育,以理性克服社會價值觀,及動物想傳播基因、在自己死後能在世界上延續自我的原始欲望,才是對自己及自己沒有出生的子女負責及愛的表現。

有朋友的父母不斷催生,認為總之當年係咁,下一代都要一樣,每次見面都一大堆情緒及精神勒索的說話,每次都反面收場。聽過最過分的,有外母暗示,希望女婿能強迫女兒成孕。逼人生仔是不道德的,一是不能將自己那套放在別人身上,子女非你財產或奴隸,是有個人思想的獨立個體,多年家庭教育都無法影響子女價值觀,是父母教育失敗,他們卻不願承認。二是社會改變,上一代買到700呎單位,下一代就算留在同一階層,只可買到200呎,若不能了解社會變遷,落後於時代,是一種愚昧的過錯。三是養育責任不能轉移,即使上一代提供所有資金、請傭人、買樓,甚至落場幫手湊,也不能要求子女生育,因為養育的道德責任不能外判。這是基於父母愛子女,會以人為本的假設。如果只當子女是工具,想抱孫,想家族繁衍,孫就我抱,責任就你受,你痛苦你事,那就無話可說了。

註1:bit.ly/3w9QPBW

註2:Abhijit V.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2011)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New York: PublicAffairs.

註3:Shang-jin Wei and Xiaobo Zhang (2011) "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s Rates in Chin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9 No. 3. pp. 511-564.

註4:bit.ly/3w0M6SV

作者是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