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非建制派重組與民主黨衰落(文:盧文端) (09:00)

民主黨罷選塵埃落定,傳媒「聚光燈」很快轉向狄志遠的新思維和湯家驊的民主思路合作參選立法會的新聞。隨着立法會選舉全面展開,民主黨將前所未有受冷落。這讓人看到香港政治非常現實,也預示民主黨衰落和非建制派重組已開始。有朋友說,筆者關於支聯會及教協結局的預測和分析「極之權威準確」,建議筆者預測分析非建制派重組和民主黨最終結局。筆者基本看法有4點:一、民主黨逆大勢而動,衰落之勢無可改變;二、非建制派重組的最重要特徵就是摒棄對抗路線,香港政壇從此分3派:建制派、非建制派、對抗派,民主黨是對抗派,重組後的非建制派不再包括民主黨;三、非建制派的一些人有機會「入閘」參選進入立法會,他們取代民主黨在所難免;四、過去票投泛民的市民,大多不反對「一國兩制」,他們本意上不會與特區政府和中央對抗,香港安定繁榮也是他們利益所在,他們許多人遲早會轉化為非建制派支持者。

民主黨逆大勢而動 衰落之勢難改

民主黨「罷選成功」,其實是預料中事。其黨內甄選沒黨員交報名表,表面關卡是所謂高提名門檻,最大障礙實是民主黨奉行對抗路線在黨內形成的極度壓迫氛圍。民主黨高調擺出對抗新選制之姿,以該黨身分參選立法會,不可能得足夠提名,過不了審查關。這是民主黨搞罷選鬧騰出來、也是該黨主事者想要的結果,可謂「求仁得仁」。

民主黨「成功罷選」,將成奉行對抗路線的標記,死死貼在該黨身上,由此導致該黨衰落的嚴重後果,可能為該黨主事者所始料不及:

一、民主黨堅持對抗路線,說明其政治立場與香港憲制體制和整體利益背道而馳,保持該黨成員身分,已有區議員任職資格也會被人質疑是否真誠擁護《基本法》和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以後能否取得合法參選資格更是望天打卦,希望在政壇立足的民主黨成員能不考慮離開該黨嗎?

二、民主黨成員過去做地區服務,不是做義工,更不是做善事,主要依靠政府資源及某些來源的捐款,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資助。過去主力負責民主黨籌款的李華明表示,該黨現在不參選,「籌款的對象根本唔會再捐錢」。以後,缺乏做議員得來的政府資源,黎智英資助不會再有,其他來源的捐助也會逐步枯竭,該黨地區工作何以為繼?

三、沒資源維持地區網絡,繼續居民服務,街坊還會找民主黨?失議會平台,對政府政策沒影響力,傳媒還會青睞民主黨?面對新的非建制派力量冒起在議會和社區展現實力,民主黨還有競爭力?民主黨搞對抗罷選的衰落前景,是否一目了然?

民主黨主事者認不清大局和形勢變化,被對抗思維和「復仇」(即對民主黨人被囚、被DQ作「報復」)情緒蒙住雙眼,忘乎所以,驕橫自大,毫無自省精神和糾錯能力,仍抱過去「搞對抗可撈政治資本」老黃曆不放,自以為還有本錢與中央叫板,一味蠻幹,一條道走到黑,竟搞出攬炒式罷選鬧劇。其陷於今天困境,可說是搞對抗搞垮自己,完全是自己倒自己米,如《紅樓夢》云: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政壇重組分3派:建制派、非建制派、對抗派

本人提出「非建制派重組」說法,主要基於這個事實:過去所講非建制派包括民主黨,現在所講非建制派實際卻已不包括民主黨。現在講的非建制派,是正在積極準備參加立法會選舉的非建制派政團和人士,而民主黨已公開宣示「全面罷選」。問題根源則在於:在對待特區政府和中央的態度上,現在所說非建制派與民主黨有重大區別:

非建制派認為,他們與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不是「敵人」,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關係,而應是互動對話的對象。狄志遠近日在《明報》專門撰文,清楚表述這看法。

民主黨則不同,其奉行對抗路線,實際就是視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是「敵人」,是他們攻擊、癱瘓甚至顛覆的對象,他們的「民主拒共」口號清楚表明,就是要用美英那套「政治理論」和價值觀改變香港、改變中國,所謂「攬炒香港」、危害國家安全,正由此而來。雖然說,民主黨內也有成員不認同對抗路線,他們也可能仍視自己為非建制派,但從整體講,不放棄對抗路線的民主黨,已不屬現在的非建制派。

簡言之,非建制派是非對抗派,民主黨是對抗派。由此,香港政壇分3種派別:建制派、非建制派、對抗派。當然,如果民主黨能徹底改變對抗路線,那就另當別論。

「非建制派重組」的重要特徵和結果,就是摒棄傳統泛民的對抗路線,正式確定與特區政府、中央政府的互動對話關係。這也符合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講的要求:秉承愛國愛港立場,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積極參與香港治理。非建制派能作出這樣路線定位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他們願意真誠擁護基本法和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本人因此相信,他們中的一些人,有機會得到足夠選委提名,「入閘」參選,成為新選制下的立法會議員。

過去支持泛民選民 會逐步轉向非建制派

非建制派選民基礎何在?他們能否得到泛民支持者選票?這是極受關注的問題。民主黨一些人將那些支持泛民的選民似乎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認為,民主黨不參選,這些選民不會投票。這種看法非常短視、狹隘、偏執,也害了民主黨。

事實上,「一國兩制」是香港社會最大的公約數,即使是過去支持泛民的選民,也不希望對抗中央和特區政府而毁掉「一國兩制」。香港社會對國安法的實施反應正面,對完善選舉制度反應平靜,恰恰表明大多數香港市民,包括過去投票給泛民的選民,都希望香港社會安定繁榮,希望「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還需看到,過去支持泛民的選民需要在議會有自己的代表,他們的利益和訴求不會因為民主黨不參選而消失。只要非建制派人士有心有力進入立法會表達他們的訴求,代表他們監察政府、質詢官員,通過與特區政府的互動而不是對抗為他們爭取利益,並利用議員身分和資源提供地區服務,為他們解決問題,相信那些過去曾經投票給泛民的選民,會有愈來愈多人支持非建制派人士。這也正是人們常說的,形勢比人強。

作者是全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