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中國的嚴格防疫策略 是打破「救人」與「救市」僵局的關鍵(文:顧清揚) (09:00)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各國都在想盡辦法積極應對,但效果迥異。中國採取了科學有效的防疫措施,打破「救人」「救市」的僵局,對全球抗疫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國防疫策略可借鑑 但難以複製

中國採取了非常獨特的防疫措施,將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努力使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的損失最小化,同時為正常生活和經濟恢復創造必要的前提。在中國,嚴格防疫既是保障健康和生命的人道主義政策,同時也是保經濟保發展的政策。

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特點,就是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對健康的極大傷害性。對幅員遼闊和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一旦因防疫不利而讓病毒流散到各地,在未來就會不斷暴發新的散發式傳染源,到那時候再來清除病毒就會付出十分高昂的代價,甚至使清除病毒變得不可能。

中國正確地把握了疫情發展的規律和特性,在一開始就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使病例清零,表現出中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決策智慧和戰略前瞻性。同時也展現出中國應對重大危機的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

中國的實踐表明,只有不遺餘力地控制好疫情,才能突破救人和救經濟的這對矛盾,將被動變為主動。如果全球各國都能採取中國的防疫方案,全球疫情的防控將會是另外一種不同的局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防疫經驗很難在別的國家複製。因為它需要舉國一致的協調機制、全國一盤棋的整體謀劃和各地相互支援的強大動員能力與執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在短期犧牲巨大的經濟利益。中國獨特的防疫模式,反映出中國獨特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優越性。

中國政府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一方面採取對病毒零容忍的政策,堅決遏制病毒的蔓延,另一方面推出了一整套保民生惠企業的政策,同時加大扶貧開發和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有序展開經濟復蘇計劃。當基本的就業和民生得到了保障,就切斷了公共衛生和經濟危機傳導到信任危機的鏈條,避免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中國人民普遍支持疫情防控舉措,社會資本得到了大力提升,對政府信任度和滿意度也較高。反觀一些國家的抗疫失敗,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政府與民眾間的巨大隔閡和信任缺失,信心的崩潰進一步導致危機的惡化和蔓延。

「救人」「救市」相統一 兼顧短期救助與長期發展

這次新冠疫情的特點是,公共衛生危機與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只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經濟的復蘇才會有堅實的基礎。保住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才能保住經濟恢復的信心和動力。中國正確地將有效的疫情控制作為經濟復蘇的邏輯前提,這種邏輯的順序性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一些西方國家並沒有在遏制病毒蔓延方面盡力,而是想超越抗擊疫情這個階段,在疫情沒有得到基本緩解之前,把重點放在刺激經濟上,急於開放經濟。這顛倒了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的邏輯順序,有可能導致疫情的復發和長期蔓延,成為未來經濟復蘇的絆腳石。控制疫情是根本性的前提,這比刺激政策本身更加重要和有效。

中國在經濟復蘇過程中避免對經濟活動過度干預,僅配合以適度的宏觀刺激政策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盡量讓市場機制這個無形之手在資源配置和供求平衡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以確保價格信號傳導機制的暢通,減少危機處理中市場的扭曲,有序展開經濟復蘇計劃。這與一些西方國家實施的極限式的刺激計劃,乃至「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有根本的不同。

正是由於中國防疫的巨大成功和經濟運行的提早恢復,進一步增強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202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2%,規模創歷史新高。外資加速流入中國,不僅是由於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更主要的是中國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和企業生態體系,擁有充沛的融資能力、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日益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大幅提升的營商環境以及不斷釋放的制度改革紅利。此外,中國在應對這場罕有的大危機中所展現出的強大執行力,也證明了中國可以很好地控制各種危機事件,可為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正常運行提供穩定性和安全性,從而提高了各方對投資中國的信心。

中國政府一方面為化解危機推出了許多短期應對措施,但把更多的努力放在了長遠競爭力的提升上,着力解決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大力推動制度創新和提升治理能力。為了實現中長期的發展目標,中國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力改善營商環境,通過加強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引導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注重國內循環的長期可持續性。同時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繼續拓展區域和國際的經濟合作。

中國的穩定發展對世界的意義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各國都面臨着公共衛生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危機。對一個國家來說,需要一個健全的國家治理體系和強而有力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應對危機。而對全球來說,一樣需要一個有效的國際治理體系的強力介入,這比醫療技術和醫療資源的本身更重要。可以說,這場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後,正是全球治理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經濟都是通過供應鏈形成雙向甚至是多維度的交互影響。這次疫情較早在中國暴發,但中國得益於高效、得力的防疫策略,經受住了最初的衝擊和考驗,使得中國經濟最終能頂風前行、逆勢而上,成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憑藉自己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強大供給能力和提早復工復產的優勢,大量地向全球提供抗疫用品和基本物資,穩定了全球市場的供給,這對全球抗擊疫情和保持全球經濟的循環與穩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支撐作用,為國際貿易的重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做出了直接的貢獻。

由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定為世界經濟走出低谷增添信心與動力。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預計超過三分之一。這意味着,歷經疫情衝擊後的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的貢獻不減反增。如果沒有中國經濟的反彈,全球經濟復蘇將變得更加脆弱。全球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中國經濟的支撐。中國的貢獻正顯示出全球經濟合作和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國際社會需要在危機時刻交叉支援,共同應對重大的公共健康危機和經濟危機。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