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太空探索勿受制於地球政治(文:歐陽五) (09:00)

中國3位航天員(太空人)開啟半年的太空出差生活。尤其首位女航天員王亞平進駐中國空間站,在內地互聯網引發多番熱搜,譬如「王亞平的太空髮型好酷」、「女航天員在太空如何美起來?」、「航天員能在太空裏自製酸奶」等。這些圍繞航天員日常生活的話題,既顯示了民眾對航天科普的熱忱,亦能反映中國航天事業正走上常態化軌道。因之,大眾對航天的關注點變得豐富多元,而非局限於宏大任務主題。

中國自主創新 攻克世界性難題

不少美國媒體,亦對今次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射不吝讚譽。CNN的報道稱,中國展開太空計劃的時間雖不長,但載人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已讓中國航天計劃躋身全球最先進行列。事實上,中國航天的發展是在明晰的規劃下、務實地按部推進的。早在1992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建成空間站是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

過程中,中國憑藉自主創新精神,攻克了諸多世界性難題。比如發射中的共振現象,曾困擾美歐等發達國家及地區。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亦曾撰文回憶神舟五號任務中的共振現象:「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後來的發射任務中,航天員幾乎感覺不到振動,認為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適。一個看似微小的細節改進,背後是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累積。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擁有突出的科研能力,且有大學團隊參與國家太空探究項目。在中國航天事業的成績單上,香港的科技工作者亦有份。

其實,自主創新是在技術壟斷之下的必由之路。隨着中國太空計劃的不斷發展,俄羅斯等國已開始尋求與中國合作,但美國迄今仍排斥與中國的太空合作。2011年,美國通過了《沃爾夫修正案》,基本禁止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中國同行之間的直接合作。加之美國設置出口控制(國際武器貿易規則,ITAR)、簽證控制,中美太空合作已被美國所築「高牆」阻隔。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事務副教授博巴赫(David Burbach)日前對CNN表示,國際太空合作目前仍然受到全球政治的影響,這阻礙了科學進步。

若持續對華強硬 美最終將吃虧

目前諸多美國盟友都願意在太空探索方面與中國接觸,如果美國持續保持對華強硬立場,最終吃虧的將是美國。據報道,有美國專家預計,中國雖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外,但是中國的空間站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為主要的空間站,因為美國NASA可能在2030年前讓國際空間站退役。屆時,美國大概率會需要中國。

某種程度上,美國意圖在太空複製其地緣政治戰略。2013年,美國明確提出了太空合作的亞洲再平衡,幾乎與其印太戰略如出一轍。近年來,美國不僅為日本太空軍事化持續鬆綁,而且對日本、韓國及印度發展太空軍事能力持鼓勵甚至縱容態度。對美國而言,選擇性的太空合作是其籠絡盟友的重要加持,但如何合作是由美國定義的。縱然是盟友,亦被美國置入了「緊箍咒」。比如美國對印度的太空合作與援助,主要集中在民用及科學領域,這正是出於避免危害自身在南亞的地緣政治利益的考量。

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有句名言:「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如果太空探索是人類未來腳步所及之處,那麼文明的共享應該取代野蠻的競爭。被視作世界「太空憲法」的《外層空間條約》規定,任何國家不能將太空的任何部分據為己有,所有國家必須將外層空間用於和平用途。這一規定正是建基於文明的原則,而文明意味着平等、和平、共存。頗為遺憾的是,美國奧巴馬政府在2015年簽署通過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取消對太空創業公司的諸多限制,賦予美國公司與公民太空採礦合法性。時至今日,美國科技巨頭的私人太空公司掀起了商業太空探索浪潮,但問題在於,他們在探索人類共同宇宙空間時,應遵循何種規則?

相信中國空間站將有他國太空人參與

中國的航天事業始終堅持以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近年與俄羅斯、德國、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國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相信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建造、進入運營與應用發展階段後,將有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的飛行。希望地球上的各種政治藩籬,不會阻礙人類以文明探索太空的初心。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