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施政報告回應不了「慢進也是退」的警示(文:陳志豪) (09:00)

林鄭月娥特首發表本屆政府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跨度達20年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不禁令人想起中聯辦駱惠寧主任在今年8月提出的警示——「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20年是怎樣的時間?中央於1990年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區的決策,1992年正式批准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由原來的一片荒蕪,至陸續建成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搞得有聲有色,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以此為標準的話,「北部都會區」需時約20年來建設,多增加約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多創造約53.4萬個就業職位,多開拓約600公頃用地,實在算不上是很快、很有效率,不足以自信地回應「慢進也是退」的警示。

當然,香港「行得慢」,背後有制度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香港與上海直接比較不完全公道,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外界會體諒你諸多的內部問題嗎?外邊的人是只會看結果的。

事實上,在「北部都會區」提出之前,原來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早於前特首曾蔭權任期已提出公眾諮詢,前特首梁振英在任期間獲得立法會通過前期工程撥款,但預期於2022年後的下任特首任期才能夠安排第一批居民入住。由公眾諮詢開始,前後共橫跨4個特首任期才能夠安排第一批居民,以這個速度,香港的住屋問題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解決?林鄭月娥特首於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在2020年12月獲得立法會通過研究撥款,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21年6月批出一份關於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合約,預期需要約3年半才完成研究,即2024、2025年左右,特區政府待研究完成後再拍板決定「明日大嶼」願景有沒有可行性、做不做、做多少、怎樣做的問題。特區政府的官員過去曾多次提及,當政府要改劃一塊土地建屋,再實際建成一棟住宅樓宇,往往需時10年以上,但人生又可以有多少個10年呢?類似的「慢進」例子,在香港可謂不勝枚舉,不諱言地說,「慢進」似乎已成了香港不光彩的「名片」。

為改善「慢進」的問題,林鄭月娥特首於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了檢視現行城規、環境影響評估、收地和道路工程的相關法定程序,意圖提升程序效率,縮短程序時間。筆者認為,另一個值得檢視的方向,是特區政府有否進行太多不必要的研究?

是否太多不必要研究?

在本年度施政報告,共有40多處提及了「研究」,筆者把所有關於「研究」的文句也看了一遍,認為有些「研究」根本是不必要的。例如「研究」是否有需要為香港駐內地的辦事處重新命名、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等,這些問題真的需要研究嗎?又需要多少時間和資源來研究?特區政府去年向一間國際公關顧問公司批出了價值約4500萬元的研究合約,制訂「香港重新出發」宣傳計劃,就被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評為浪費時間、浪費公帑。究竟特區政府是否存在「濫研究」的問題、所作的研究是否符合效益,是值得檢視的。

科學地看,有些問題確實是需要研究,例如技術性問題、工程問題、地理勘察問題等,但有些事務是不必要研究的,只需要決策「拍板」而已。中央領導過去曾批評香港存在「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議論、不必要的研究,或許便能夠快一些決定,快一些行動,早一些解決實在問題,讓市民受惠了。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青研香港召集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