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紀念「雙十」能拉近兩岸距離嗎?(文:劉銳紹) (09:00)

紀念辛亥革命(「雙十」)110周年的活動在北京舉行,帶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孫中山的主張能否拉近兩岸距離?能否對統一有幫助?

內地紀念「雙十」,除了因為這是「逢十大慶」的慣例,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藉此向台灣宣示北京的立場和政策,不少是原則和方向性的內容(例如和平統一、愛國、民族自尊、自信和復興等),我也不會否定。二是因為孫中山的某些主張是中共和國民黨的最大政治公約數(例如「統一是全民希望」);中共即使對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治能量不樂觀,但仍希望它能維持一些管道,徐圖後計。

不過,現實卻是民進黨兩度執政已愈來愈少提及孫中山,台灣年輕一代雖然不至於不知道孫中山是誰,但感覺已淡化不少。况且,他們感受最深和最真的是大陸對台灣的現行政策,壓迫力遠比親和力大。即使孫中山再世,也難以改變台灣人目前對大陸的看法。因此,不妨深思台灣人怎樣看大陸紀念「雙十」的真實民意(從台灣輿論和網民的反應可見,並列舉如下),才能務實地處理和解決問題。

(1)有否全面繼承孫中山遺志?

──中共繼承的不是整體的「三民主義」

中共表示「繼承孫中山革命事業」,但繼承的只是革命的部分,而不是整體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也許在民族富強和改善民生方面,中共確實作了很大努力和取得顯著成績,外界也不否認,但民權(包括民主)方面卻與民意相差甚遠,甚或背道而馳。

台灣民意普遍認為,國民黨在大陸失去政權,轉到台灣後實行威權統治,但在1980年代也逐步民主改革(例如取消報禁和黨禁),到1996年還第一次直選最高領導人。大陸對此沒有肯定,因為國民黨也在民主改革和實踐中再度失去政權,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同,成為中共的最大憂慮。既然如此,又怎樣繼承孫中山的事業呢?

──孫中山的歷史有否得到尊重?

我不否定,前人的主張不一定合乎後來的現實,但至少要尊重基本的事實。簡單如孫中山有關「容共」和「聯共」的歷史,也有不同的版本(在此不詳述,各位可自行研究和判斷)。

值得一提是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香港的「雙十」紀念活動。台灣人看在眼裏,北京尚且有隆重的紀念活動,習近平發表講話,但在香港的「雙十」活動卻被打壓,沒有「台獨」的內容也被蓋上「台獨」的恐懼,而香港正是孫中山民主啟蒙之地,也是日後革命的重地。可是,這些事實都不能名正言順地紀念,連屯門的「紅樓」也因「私人地方」之名而禁止前往。有台灣網民質疑:這是為了保安、穩定和打擊「台獨」的托詞?還是為了消滅歷史(像消滅「六四」記憶)的需要?

──北京藉紀念「雙十」透露強硬信息

習近平的講話包括「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內容,可以視為溫和的表達,但台灣人感受更強的是「數典忘祖」、「沒有好下場」的警告。習近平指台灣問題「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而今年的「雙十」紀念活動中首次提及有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出席(2001和2011年均沒有提及),並有特寫鏡頭突出他們「早日推動完成祖國統一」的作用。這些都是北京認為必須表態的內容,否則「未擒先縱」,但台灣人領略到的重點是:中共「早晚要武統台灣」,只是眼前時機和條件未成熟而已,因而疏離感和抗拒感愈強。

(2)近期形勢積累和加深的頑疾

除了今年大陸紀念「雙十」透露出來的強硬信息,台灣人觀察近期兩岸形勢,還加深了抗拒的情緒。這不單因為大陸戰機繞台次數屢創紀錄,還因為大陸對兩岸形勢的評估和闡述,反映了更大的憂慮。以下是主要兩例:

──大陸過去強調「寄望於台灣人民」,但這種表述近期(以至近年)少了

所謂「寄望於台灣人民」,主要是與大陸有業務往來的台商和「統派」,但近年形勢顯示,即使台商也不一定能夠滿足大陸的期望。內地有言論指摘,有些台商「只懂賺大陸的錢,卻投票給民進黨」,因為大陸希望台商能影響台灣政局,但情况恰恰相反,某些台商感到「綠楊宜作兩家春,才能為自己增值」。

至於「統派」,在台灣的影響力愈來愈小,贊成「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仍是絕大部分的民意;這就預示和平統一的機會漸小,而「台獨」的機會則增大。所以,北京感到愈來愈要依靠自己了。

──中共對國民黨歷屆主席當選的反應,也暗示了北京對兩岸形勢的不樂觀

2013年馬英九當選,中共表示兩岸「面臨重要機遇」,其後還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2015年朱立倫首次當選,中共表示「對兩岸關係發展充滿期待」。2016年洪秀柱當選,中共表示兩岸「面臨新的形勢」。2017年吳敦義當選,中共表示「發展面臨挑戰」。2020年江啟臣當選,中共沒有賀電。2021年9月,朱立倫二次當選,中共表示「台海形勢複雜嚴峻」。其實,國民黨早已用「求同尊異」取代一般慣用的「求同存異」:差異得到尊重已經不錯了,還要求差異共存?這反映國民黨對兩岸形勢的期望也在下降。

(3)未來形勢兩岸均須審慎行事

──台灣和相關國家不應盲動

近期可見,台灣和歐美國家走得更近,例如有報道指美國培訓台灣軍人;法國參議院「友台小組」主席李察不理大陸反對,率團訪台;台灣與立陶宛關係加深;台灣在自由潛水世錦賽轉播中因旗幟被撤而得到多國選手聲援……這些都是大陸看在眼裏、記在心頭的事情,日後會否積累和轉化為更強烈的行動?都是必須審慎處理的問題,台灣和相關國家更不應造次和盲動,否則只會激化形勢和授之以柄,對任何一方也沒有好處。

──大陸須冷靜,需避免內亂引起外憂

大陸一方也必須冷靜,更需要避免內部混亂而引起更大的外憂。舉一個典型例子: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前,曾發生「周子瑜事件」(台灣女藝人被指「台獨」),涉台工作的官員認為不要在選舉之前擴大事件,以免被民進黨炒作,這是講究策略的表現。豈料,大批「小粉紅」在網上發炮,迫使周子瑜道歉,結果導致大批台灣青年(尤其是「首投族」)票投民進黨,把蔡英文送進總統府。

──必須審慎應對3個敏感時刻

3個敏感時刻包括2022年中共「二十大」、2024年台灣新一屆總統選舉和2027年中共建軍100周年。一般估計,2022年習近平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二十大」,武統的條件也不具備,兩岸交戰機會不大。但另外兩個敏感日子就要冷靜處理了,屆時大陸形勢如無改變,壓力將會更強,而國際的平衡力可能相對減少。總之,各方均不能鋌而走險,否則世界將會更不安定和不太平。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