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完整一中:新思維下的大陸對台政策初探(文:黃秋聲) (09:00)

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110年。自1945年脫離日本殖民統治起,台灣每年10月10日慶祝「中華民國」國慶,向世界說明「中華民國」1912年起存在至今。

大陸領導人一直希望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統一大業。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1月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承諾對台灣放棄使用武力。習近平在最近的講話中更說,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着民族復興而解決。台灣官方則強調主流民意拒絕「一國兩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兩年多過去,大陸未有提出具體「兩制」方案,卻分別在經濟上推出「惠台31條」、在軍事上持續派軍機軍艦「繞島」巡航,及在外交上與台灣的原邦交國建交。台灣則持續收緊與大陸各項交流,強化與西方(包括日本)互動交往,進一步確立獨立於中國大陸的身分認同。

過去半年,台灣與港澳關係急速惡化,港澳先後暫停駐台辦事處運作,台灣駐港機構官方人員,也因拒簽「一中承諾書」,證件未能續期,變相「被逐」。港府保安局長鄧炳強呼籲市民切勿趁「雙十」,意圖做出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行為,違反《港區國安法》,並反問「如果無意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為何要慶祝這個(『雙十』)日子?」,言論引來爭議,也反映在兩岸關係爭議中,香港並非「置身事外」。

大陸已將港澳納入對台鬥爭戰線,兩個特區要在「一中原則」下緊跟大陸對台政策,落實收緊台灣官方在兩地的空間,停止兩地一直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橋樑角色。面對兩岸緊張關係持續升溫,以往溝通管道停止運作,雙方各持己見,各走各路,大陸應如何扭轉有關趨勢,實踐「和平統一」?

台灣民意與大陸目標背道而馳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起,大陸一直希望與台灣統一,徹底統一全中國。初時,大陸提出「解放台灣」,以武力完成統一。隨着韓戰爆發,美國協防台灣海峽,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暫時變得不可能。1955年周恩來宣布「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自此,大陸便尋求以和平方式與台灣統一,而「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及「不放棄使用武力」亦成為大陸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國策,延續至今。

經過70多年努力,大陸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軍力及國際地位大幅超越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已成各國共識。大陸目標是讓世界各國承認「一個中國」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中華民國」則已成為過去,在國際社會上消失。大陸已成功把「中華民國」封鎖在台澎金馬地區,並把「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壓縮至少數仍與台灣維持外交關係的國家。除非台灣綜合實力能超越大陸,否則有關態勢難以逆轉,而大陸便繼續掌握有關主導權。

台灣民意卻與大陸目標背道而馳。根據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從1994年的26.2%,持續下跌至2021年6月的2.7%;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卻從20.2%上升至63.3%(上述兩組數據不包括回答「都是」者)。2021年6月,有約五成台灣人傾向維持現狀,約三成台灣人傾向獨立,只有不足一成台灣人傾向統一。為何在綜合國力急速上升的情况下,大陸卻未能拉近台灣民心,促進統一?

大陸應爭取台灣主流民意

大陸的對台政策思維明顯未能跟上台灣的變化,形成與台灣的民意出現落差。大陸至今仍停留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對台政策的全部,着眼於反對出現「兩個中國」(「中華民國」)及「一中一台」(台灣獨立),讓台灣在壓力下踏上大陸預設的統一軌道,未有顧及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及對等交往的訴求,造成了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心理障礙。從台灣的角度看,兩岸維持現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最能保障台灣現時的利益,故維持現狀一直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大陸的對台政策卻沒有作出相關考慮,長期未能切合台灣的主流民意。

台灣早於25年前已完成政制民主化,透過民主選舉產生政府。在多黨競逐下,人民的意願與意志才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大陸應以爭取台灣主流民意為調整對台政策的方向。過往一段時間,大陸側重兩岸在經濟上的交往,以龐大的市場及經濟實力吸引台灣各階層人士;甚至在經貿上對台讓利,讓台灣從兩岸經貿中獲巨額貿易順差。這的確有助兩岸的經濟聯繫,促進交流,但僅此不足以改變台灣人民身分認同及對維持現狀的訴求,更未能說服其支持兩岸統一。

兩岸要和平統一,前提是台灣人民願意。台灣人民不接受,用和平手段實現統一便不可能。大陸可透過軍事行動遏止台獨,卻不能推動兩岸和平統一,更可能產生反效果。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有合適的外部環境固然重要,但贏得台灣人民支持卻最為重要。隨着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大陸不單有更強大的實力排除外國干預及遏制台獨,亦有更大的空間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以新思維調整對台政策,回應台灣人民對身分認同及維持現狀的訴求,達至促進和平統一。

「兩岸一中,一中兩府」

在台灣,不管統獨立場,「中華民國」仍是民眾最大公約數,維繫着民眾的身分認同。若要成功解決台灣問題,大陸便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現實上「中華民國」的簡稱也是「中國」,而與「中華民國」仍有外交關係的國家於法理上均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可以說「中華民國」仍代表着中國,某程度上是客觀事實。基於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我認為大陸可以考慮接受「兩岸一中,一中兩府」來定位兩岸關係,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在「一個中國」原則及兩岸分治但沒有分裂下,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讓兩岸組成及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在世界上共享「中國」之名,不但可以穩定兩岸關係,更可達至統一戰線的效果。

也許會有聲音認為這會造成「兩個中國」。無可否認,世界上承認「中華民國」及與之建交的國家甚少,但接受「中華民國」存在的國家卻不少。例如,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給予持「中華民國護照」者可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入境。我認為處理台灣問題要剛柔並濟,不可能只靠武力威脅及處處封殺。大陸要拉近台灣民心,讓「中華民國」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是較直接可行的做法。若然能讓台灣穩定在「兩岸一中,一中兩府」框架之下,正正做到「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讓台灣人共享中國人的身分,更是邁向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一步。大陸追求兩岸和平統一,是政府與民間的共同願望。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有助統一,我相信大陸不一定抗拒接受讓「中華民國」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縱使不可能單靠大陸的一個決定便成功解決兩岸所有分歧,但大陸推動「兩岸一中,一中兩府」,不失為主動向前對台灣邁出善意一步,亦不會撼動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認。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指標,而「兩岸一中,一中兩府」在重申了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餘,亦有助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大陸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沒有衝突。只要由政府主動提出及接受,大陸民眾接受「一中兩府」便不是問題。

誠然,兩岸政治關係及定位在台灣是十分敏感及複雜。台灣政府及人民亦未必會馬上接受有關倡議。早前國民黨選出新主席,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賀電及國民黨新任主席朱立倫回覆,均強調「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習更說要「為國家謀統一」;台灣陸委會則認為朱應充分掌握台灣主流民意,「不應昧於事實、迎合對岸主張」。除了電文爭議,面對愈來愈強大的大陸,台灣也需要思考如何讓「中華民國」能繼續生存。在「兩岸一中,一中兩府」框架之下,台灣便能以「中華民國」身分與大陸維持現狀,達至對等交往及和平共處。台灣亦有望在與大陸協商後取得更大的國際空間,並順利參與大陸的發展,發揮所長。因此,我認為「兩岸一中,一中兩府」仍值得台灣考慮接受。

讓「一個中國」原則更具包容性

無論現在或將來,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大陸的確需要台灣的配合,亦需要在適當的時機才能事半功倍,但決定性因素卻在大陸。大陸一直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關係能有所突破,不妨考慮從自己做起,以新思維在對台政策上主動突破,全力創造對台灣人民更具吸引力的條件,爭取台灣民意。一個完整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缺一不可。大陸讓「一個中國」原則更具包容性,等於讓兩岸在維持現狀下有更大空間協商溝通,有助建立和平與穩定的長期合作關係。兩岸可以求同存異,避免爭吵,共同振興中華。無論效果如何,大陸至少可以取回主動權,亦讓對台政策在基本原則下更貼近台灣民意。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院舊生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