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假新聞的社會影響和「第三人效應」(文:李立峯) (09:00)

假新聞和虛假資訊在過去幾年成為了全球不同國家均關注的問題,而這問題之所以得到關注,固然是因為不少人擔心假新聞可能對社會造成各種負面影響,例如選舉時的虛假資訊可能影響投票行為,從而影響選舉的公正程度;關於少數族裔的虛假資訊可能強化誤解和歧視;關於疫情的虛假資訊則可能影響防疫工作等等。不過,只要新聞媒體仍在一定程度上擔當着守門人的角色,加上社會在媒體素養教育以及事實查證上的工作,虛假資訊的負面影響實際上是否真的很大,其實也是未知數。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有趣的是,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是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不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在傳播研究中,這叫做「第三人效應」現象:當人們被問到自己會否受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不會」;但當人們被問到社會上其他人會否受同樣的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會」。第三人效應源於人們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可以令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所以,以往也有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談及的是一些正面的媒體影響時,例如會否受戒煙廣告影響而真的開始戒煙,人們就很可能反過來指自己比他人更受影響了。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可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例如有外國研究指出過,人們看到很多關於自己社區的負面新聞後,搬離社區的意欲會增加,但這不一定是由於自己相信了新聞內容而覺得社區很差,只要人們覺得其他社區居民會受到報道影響而搬走,自己搬離社區的想法也會變得強烈一點。另外,在第三人研究文獻中最常被展示的,就是覺得媒體內容對他人產生影響的人,會更傾向支持媒體審查制度。近兩年也有關於假新聞的研究展示,愈相信假新聞對社會產生壞影響的人,愈有可能支持政府就該問題立法。所以,不出奇的是,過去兩年的文獻中,也有研究者指出過,一些威權主義政府喜歡強調虛假資訊對社會可以造成極壞影響,從而把一些他們想推動的管制措施合理化。

民調反映典型第三人效應

以上談的是理論和文獻,到底香港市民如何評估假新聞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第三人效應是否存在?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6月進行了一個電話調查,共訪問了1014人,其中就問到相關問題。如表1顯示,只有2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28%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的家人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跳出了自己身邊的範圍的話,48%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一般香港市民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約54%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現象。

與社交媒體使用的關係

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市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之評估,跟媒體使用有什麼關係?虛假資訊成為眾人關注的現象,跟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頗大的關係。社交媒體使資訊高速傳播,而其普及化亦弱化了傳統專業媒體的守門人角色,這些都是虛假資訊被廣泛傳播的媒體科技條件,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社交媒體使用會否左右市民如何評估虛假資訊的影響。

從表2可見,在沒有或很少於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市民當中,12.4%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在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有22.1%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百分比高出很多,兩者的差異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同樣,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也顯著地比沒有或很少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更傾向覺得自己有受虛假資訊影響。這個現象是合理的,亦合乎過往研究的發現,如果社交媒體是虛假資訊的主要傳播渠道,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也會較多接觸到虛假資訊,自然也較有可能覺得自己會受影響。

相比之下,使用社交媒體跟人們如何判斷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的影響則關係不大。表2下半部分顯示,無論是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抑或是沒有或很少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都有55%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另外,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影響的比例,在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市民中稍高一點,但兩個組別之間的差異並沒有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整體上,市民對虛假資訊的社會影響的評價,跟社交媒體使用是脫鈎的。

留意「高估媒體影響以至過度反應」傾向

人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的評估不一定準確,但第三人效應要求我們面對一個矛盾現象:當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影響,但同時大部分人又覺得其他人會受到很大影響時,要不就是人們遠遠低估了自己受影響的程度,要不就是人們高估了其他人受影響的程度。同時,人們對虛假資訊會否影響整個香港社會的評估,似乎是跟與虛假資訊的實際接觸並無關係的,這也帶出這判斷背後有何基礎的問題。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虛假資訊對人及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傳播心理學者也指出,人們往往有高估媒體影響,以至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在討論虛假資訊和假新聞的問題時,這點也是值得留意的。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