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抗疫部署:星「與病毒共存」 港須密切留意(文:潘焯鴻) (09:00)

有關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以至各行各業發展)與抗疫措施之間的爭議,在這年多以來可謂不絕於耳。另一邊廂,新加坡政府應對新冠疫情時,起初數個月曾嚴厲限制出入境,然而,抗疫政策在2021年8月發生重大轉變。

2021年8月19日,香港與新加坡同步宣布放棄雙方多次延期實施的「航空旅遊氣泡」計劃,港府聲明「考慮到雙方目前在疫情防控方面採取的策略存在差異,決定不再進一步探討雙邊航空旅遊氣泡。雙方會按照各自的入境防控措施,繼續推動兩地人員往來」。新加坡又宣布放寬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入境限制,對疫情相對穩定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香港),撤銷來自該地人民的強制隔離檢疫要求。

港府認為與新加坡的抗疫政策存在差異,明顯因為新加坡決定「與病毒共存」而放棄「清零」,「航空旅遊氣泡」原意——因應確診數字實施熔斷機制——已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新加坡已經準備放寬控制並面對確診數字上升。事實上,香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所商議的「航空旅遊氣泡」計劃,亦可能因為各國在「與病毒共存」不同程度和歷程上的走向,而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窒礙。香港實須研究新加坡政策轉向的利弊,以及該政策本地化的可能方向。

新加坡確立「與病毒共存」四部曲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2021年8月6日公布「與病毒共存」政策四部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新加坡國慶假期後,即2021年8月10日開始進入政策調控,讓新加坡逐步過渡成為一個「COVID-19 Resilient Nation」。港府稱為「堅強抗疫社會」,而西方國家普遍將這理解為承認病毒無法消滅和謀求與病毒安全地共存的趨勢,與中國內地和香港追求「絕對清零」的封鎖、隔離和檢疫等措施,從本質上分道揚鑣。

第一部曲「準備期」為期大約一個月,主要工作是確保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達到80%門檻,其後進入第二部曲「過渡期首階段」,放寬對來自疫情相對穩定國家或地區人民的入境限制,其間只要自身醫療系統能負擔,會容忍一定數量的確診及重症個案,並繼續鼓勵接種疫苗、對已接種者提供檢疫便利,且對未接種疫苗的群組實施保護措施,協助自我隔離和減低群組爆發的機會。

當「過渡期首階段」的疫苗接種率、確診和群組爆發情况趨向穩定,將會進入第三部曲「過渡期次階段」,進一步放寬出入境限制和社區限聚措施,最終新加坡目標是第四部曲——達至「堅強抗疫社會」,亦代表回復疫情前的生活和經濟狀態,並且將新冠病毒病視為可控可管的風土病。

星確診、住院數字持續升 「符合預期」

新加坡在推動「堅強抗疫社會」時,已估算了確診數字和住院人數可能上升,從數據可見數字「符合」政府預期。自8月下旬(放寬入境限制)起,每日社區確診個案從100宗水平大幅攀升,並且一直呈現攀升趨勢,9月21日首次突破1000宗水平,9月26日更達到1537宗,新增確診群組及數字似乎完全無法壓制。反映新加坡醫療系統壓力的累積住院人數,由原來400多宗水平,攀升到9月27日的逾1000宗,其中需要氧氣協助呼吸及深切治療個案分別從19宗和5宗攀升到194宗及27宗,而且增幅主要來自年齡大於70歲的群組。但是,開放指定國家或地區免強制隔離的入境措施實施一個月以來,外來輸入的確診個案並沒有顯著上升,一直維持在每日3至5宗比較低的水平,約一個月時間內,只有3日外來輸入個案超越10宗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按新加坡國家疫苗接種計劃數據,當地直到10月3日有約82%人口已完成接種兩劑疫苗,已接種了首劑疫苗者更達到約85%。在截至10月4日的過去28日確診個案統計顯示,約98%是輕症狀或無症狀感染,只有1.5%及0.1%是分別需要用氧氣輔助呼吸及深切治療的重症個案,死亡率0.2%。

從上述數據可見,社區爆發攀升的確診個案主要源自社區群組傳播,未衍生外來輸入的風險。新加坡新增的確診個案大部分是Delta變種病毒,顯示高疫苗接種率並不能產生對Delta或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屏障,確診數字在高接種率下仍然不斷顯著攀升。與此同時,可能歸功於疫苗發揮作用,亦可能因為變種病毒本身高傳染性但症狀輕微的特性,重症個案的確相對少。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人口大約只有香港的76%,新加坡每日新增約1500宗確診個案水平,等於香港每日新增約2000宗;另外其約1000宗住院個案,亦等於香港約1300個公營醫療牀位的壓力,這兩組數字對於香港絕對是驚嚇級別。

香港與內地接軌為本 要適時調整抗疫策略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在8月20日就指出,新加坡通過調整抗疫措施,協助社會學懂與病毒共存,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經濟活動。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長期以來與香港在定位上存在競爭,許多跨國企業與家族辦公室均選擇該國作為區域總部,所以當在疫情依然不輕時,放寬出入境限制措施、提供國際交通便利,絕對有利於「後疫時期」的營商環境和經濟復蘇。

香港更應該密切留意新加坡在這個開放政策的實踐和經驗,並且在藥物方面獲得突破時詳加考慮。當然,香港其中一個主要人員往來目的地正是中國內地,一般相信在2022年3月——北京冬季奧運會及冬季殘奧會完結前,中國內地未必願意修改「絕對清零」的政策,但隨着譬如泰國、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國家,亦明顯留意到新加坡的動向,已逐漸放寬封鎖和限聚措施,當口服治療藥物可能在2021年尾至2022年初面世,「與病毒共存」可能會成為一個勢不可當的大趨勢。

由於預期10月初確診人數會再進一步攀升至每日3200宗水平,新加坡政府早前宣布,9月27日起重新收緊公眾場所限聚人數,只准兩人群聚。至於能否跛鱉千里,繼續堅持不懈持續開放政策與病毒共存?即使現况尤其是在確診及住院數據上頗為令人不安,誠如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所言:「新加坡會繼續與病毒共存的四部曲政策,但適當地收緊抗疫措施,能夠保障醫療系統應付能力。」相信在抗疫路上,新加坡已為類近生活習慣的東亞各地勇敢示範「與病毒共存」,香港須詳加研究新加坡的經驗和數據,但不能忘記須推行以「與內地接軌」為本的抗疫政策。

作者是「香港方略」首席研究員、「中科監察」主席、英國Chatham House會員、國際戰略研究所會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