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地位質變恐成定局(文:劉進圖) (09:00)

昨日《明報》經濟版刊出了香港歐洲商務協會主席高飛(Frederik Gollob)的專訪(B2版:〈「沒人知道通關要達什麼指標」 歐洲商會:業界擬縮規模 促列明放寬檢疫條件〉),指商會成員企業難以長期承受嚴格的入境隔離要求(目前英、美等高風險地區旅客入境須於酒店隔離21日),壓力已超過「臨界點」(boiling point,直譯為沸點),有企業在等待租約完結,正檢討是否縮小在港規模,將部分功能外移,例如去新加坡或首爾。高飛先生說的趨勢,反映香港作為亞洲國際商業中心的地位已發生質變,很可能已勢成定局無可挽回。

現時入境檢疫政策 威脅商業中心地位

高飛在專訪中表明,在港歐洲商人在內地也有龐大生意,對他們來說,香港與內地通關和與歐洲通關同等重要,但不論是與內地或歐洲放寬隔離限制,所需條件一直都不明朗,歐洲企業人員既無法經常往返內地,與客戶見面或視察供應鏈,派駐香港的外籍人員又難以回國省親,現時的入境檢疫政策,正在威脅香港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為什麼香港會「兩頭唔到岸」?既無法與內地免隔離通關,又難以對歐美免隔離開放?這是因為香港特區政府身不由己,在政治上必須優先與內地達成通關,而內地的防疫政策一直是以「清零」為指標,對外採取嚴防死守策略,不接受國際上漸成主流的與病毒共存策略,香港因此無法放寬對歐美人士的入境隔離要求。但香港實際情况與內地不同,防疫措施難以同步,所以遲遲未能說服內地對港通關。

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日前內地就深港通關提出了5項防疫要求(收緊出院條件、收緊入境豁免、增加醫護等行業員工的檢測、使用「過關碼」及電話實名制等,詳見昨日明報A3版:〈許樹昌:內地憂港出院條件 通關或須電話實名〉),內地與澳門用4、5個月商討,相信香港所需時間相若。

重中港市場者留 重亞太市場者走

假設香港在數個月後與內地達成協議,香港與深圳之間恢復免隔離入境安排,香港的市民和企業人員可以自由往返內地,這對加強香港作為中國的商業及金融中心地位,當然有很大幫助;但倘若對國際旅客入境要求不作放寬,香港原來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仍然難以維持。高飛在專訪中指出,現時入境檢疫政策威脅香港的國際商業中心地位,這並不代表所有歐商會離開香港,若業務重點在中港市場的,他們需要留在香港,但業務重點在亞太地區的公司則有更多選擇,例如新加坡或首爾。

當跨國企業相繼接受現實,把原來設在香港的地區總部一分為二,以中港市場為重點的留下,以亞太其他市場為主的則外移,一旦外移成為既定事實,將難以逆轉,香港的角色質變就會被固定下來,日後再想改變,把走了的企業拉回來,就難乎其難。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