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發展體育 培訓基層教練是重中之重(文:趙永佳、周志清) (09:00)

兩個盛大的運動競賽相繼落幕,對運動員的支援被各大小傳媒熱烈地討論。教練一句「最緊要多謝我自己」,讓關心運動的人把視線由運動員延伸到教練的肩膀。享負盛名的運動員定必接受過不同的教練栽培,甚至是世界一流教練,但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恩師」卻未必都享負盛名,因為在精英運動員成材的路上,必定曾受過在基層默默耕耘的教練指導。要發展精英運動,本地基層教練培訓不可或缺;又更何况除了精英運動之外,全民參與的社區運動,又或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就更需要大量的基層教練。

香港的教練培訓計劃

優質的基層教練才能確保運動員選材的素質。由港協暨奧委會及香港體育學院聯合組成的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主責香港的教練培訓及級別評定計劃,及制定短期和長遠發展策略。當中的香港賽馬會教練培訓計劃,為教練及公眾人士提供不同的培訓活動,包括受資歷架構認可的運動教練理論課程,不同的教練入門課程、研討會及講座,亦有安排由北京體育大學開辦的運動訓練教育學士學位課程。單以2019/20年度計算,已經為1544位教練提供過培訓服務。

配合各體育總會舉辦教練培訓計劃之餘,培訓委員會亦肩負着制定及檢視香港教練評級制度之責任。本港教練級別評定計劃主要分為3個級別,讓在本港接受培訓教練可獲評級。現行制度分為三級制課程,由初級的一級教練,到高級的三級教練。過往各級課程均包括4部分(甲、乙、丙及丁部)。甲部是運動通論課程,由教練培訓部負責執行;乙、丙及丁部則包括運動專項理論、技術及實習,由各體育總會舉辦。自2014年開始,體院轄下的教練培訓部以「運動教練理論入門課程」證書取代原有的運動通論(甲部)課程。考獲證書的學員可獲得等同第一級認可教練資格。另外亦設有「高級運動教練理論證書」課程,旨在提升教練的學術及專業水平。成功獲取入門課程及高級證書課程的教練,可以在資歷架構下獲得認可為第二級別(QF Level 2)及第三級別(QF Level 3)。在本港大專學府完成與運動訓練相關的副學士(QF Level 4)或學士學位(QF Level 5)的大學畢業生,亦可以向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申請驗證,直接獲得等同上述運動教練理論的最高級別資格,配合有關的專項運動教練培訓,就可以成為合資格的註冊教練。

各專項運動的教練培訓五花八門

在香港,最受基層青年歡迎的運動項目,離不開足球、籃球和排球。根據香港足球總會、香港籃球總會及香港排球總會的網上資料,2021/22年度分別有1200多位(足球)及各300多位(籃球、排球)的合資格註冊教練。當中教練的資歷分佈大致呈三角形,以基層教練為主,佔當中的大約38%(足球)至82%(排球)。

各項運動的本地教練培訓,亦會與國際機制接軌。以排球為例,本港並沒有持有本地培訓的三級資格教練,相反,持有國際排球教練資格的卻有61人,當中持有由國際排球聯會(FIVB)頒發的三級教練資格者一共有6位。足球教練的培訓更有自己的發展框架,包括草根足球領袖證書課程、香港足球總會C及D級教練課程,以及亞洲足球協會的更高級別的教練課程(B級、A級及專業級)。此外,亦有部分運動總會直接與國際的教練培訓掛鈎,如香港欖球教練的培訓就直接引入世界橄欖球(World Rugby)的教練培訓系統,進行本地教練培訓。由此觀之,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雖然統籌香港的教練培訓工作,但各大小運動總會,在專項運動上的教練培訓,有五花八門的執行方法。

基層教練表現 影響小朋友對運動選擇

基層教練為數最多,他們的實際教學水平成為運動員人才發掘及培訓的重要一環,而各大小體育總會更成為了教練水平的最後把關人。在香港,聘請基層教練最多的機構應該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及全港的中學和小學。康文署聘請教練時,清楚列明教練必須具備有關體育總會或認可機構所簽發或認可的導師證書或資格,而教育局更指明教練須持有「一級教練」(或同等資格)或以上的資歷。大部分香港小朋友參與運動培訓的第一次經驗,相信都是來自每年康文署所舉辦的暑期康體活動,或由中小學安排的課後活動。基層教練的教學表現,當然會直接影響了小朋友對日後參與運動的選擇和決定,和他們成為精英運動員的機會。

大專學府應更積極參與

面對本港運動發展的最新形勢,民政事務局長徐英偉多次參與關於「制訂未來十年體育政策及發展藍圖」的討論。當中討論過不少議題,但對基層教練培訓的重要性卻着墨不多。一直以來,大學肩負着社會中不同專業培訓的責任,過往亦有不同的學位課程,甚至碩士課程,讓對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有志的人士進修。專業的運動教練必須掌握如何讓理論及實踐並行,而完整的實習體驗更能夠讓理論學習真正落實於實際操作,當中可包括實地考察、影子實習體驗,甚至在運動隊伍的教學及管理工作。

過往與運動教練培訓最為貼近的,莫過於學校體育教師培訓的學位,學員在實習期間,除要掌握課堂的教學,亦要掌握整個職場環境中的工作模式和與合作伙伴之間的溝通。同樣地,運動教練的實習,亦應有專業教練或僱主安排實習工作,及跟進實習教練的工作情况。在提供實習方面,大專學府有豐富經驗及完善架構,當可與其他專業培訓一樣提供現場實習機會,並輔以無間斷的專業導師支援。

現今社會對運動教練的要求愈來愈高,正如香港教練培訓委員會亦要求教練掌握全面的運動科學知識及專項技術和經驗。由於不同總會的資源不同,在教練實習培訓過程上難免會有支援上的差異,亦未必能夠在數量上應付需要。未來香港運動的發展,必須更着重基層教練人才的培訓,專業化和學歷化似乎是必經之道。本港的大專學府可藉着過往對全人發展的經驗,針對運動科學、訓練法、青少年發展等不同的領域上,進行針對性的課程設計,為有意投身運動教練行業的年輕人,提供運動教練的專科學位培訓,讓未來的教練數量和素質兩方面都得以進一步提升。

讓「訓練」及「教練」並進

最後,我們曾訪問過兩位東京奧運銅牌得主:李皓晴和杜凱琹。她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她們的恩師除了是一位教練,更是她們的人生導師和第二位媽媽。要成就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發光發熱,除了要為他們建立紮實的技術根柢和心理素養,教練更須掌握如何透過運動培養運動員「正向人生」的能力。正因如此,未來的基層教練培訓應該跳出運動技能培訓的單一框架,讓訓練(Training)及教練(Coaching)都能並進。教學設計着重的目標有三大元素,分別是「知識」、「技能」和「態度」,即學員能透過運動的學習掌握有關的運動知識、展示所需的運動技能,亦須從中發展運動相關的應有態度。因此,教練本身的素養培訓,與專業運動訓練的技能和知識都同樣重要。

要栽培更多更全面、又能面向未來的教練,除了透過原有運動教練的培訓體制,本港的大專學府亦應該更積極參與其中,若能彼此加強合作,定能相輔相成、互補不足。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周志清是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