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管制即棄膠餐具是關鍵的第一步(文:何子煜) (09:00)

根據官方數據,在2019年,香港每周棄置於堆填區的塑膠餐具高達大約1400公噸,顯示市民無節制地使用塑膠餐具的情况,對堆填區構成了沉重的壓力,亦是香港踏入綠色生活的一大障礙。

可幸的是,根據香港研究協會的調查,有65%受訪者支持「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亦有59%受訪者支持「禁止向堂食顧客提供各類即棄膠餐具」,反映這些做法相對受市民歡迎。

而源頭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除了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推出管制即棄膠餐具的相關政策,其他主要經濟體也開展了相關工作,如法國在2016年立法管制使用即棄塑膠餐碟、餐具及餐杯,歐洲議會則通過一次性塑膠指令,包括德國在內的成員國需要全面禁止塑膠飲管、棉籤、塑膠盤、塑膠刀叉等一次性塑膠製品,以及發泡膠食物容器和杯。

總而言之,無論是考慮本地需要,還是配合環球大勢的角度言之,管制即棄膠餐具都勢在必行。

爭取時間 加強宣傳

然而,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擬議時間表,香港要到2025年左右才展開管制即棄膠餐具的第一階段工作,相比上述國家和地區,實在相對落後。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政策落實的效率,以盡可能貼近其他先進地區的步伐。

筆者建議,政府可爭取在2022至2025年這段時間,在目前「環保食肆」的基礎上,推出「環保食肆認證計劃」,為不主動派發即棄膠餐具、自願性購置替代即棄餐具、全面停止使用堂食即棄膠餐具的商戶,提供3個等級的認證;商戶並可按照其認證等級,獲得免排污費甚或稅務回扣等不同獎勵。與此同時,政府亦可將「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擴展到堂食,市民在認證環保食肆內消費,則可獲得環保積分用以換領禮品。

透過這些做法,一方面能提供更多經濟誘因,務求在管制政策正式實施之前,能夠改變食肆和一部分市民的行為習慣;另一方面,亦可作為正式管制前的熱身環節,能避免市民因不適應而產生的牴觸情緒。

提早部署 進取規劃

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在2019年的統計數字,香港棄置塑膠的每日平均量達到2320公噸,其中包括了達1111公噸的透明包裝膠膜、玩具、碎料及廢料等的「其他塑料廢物」。故此,管制即棄膠餐具固然對社會有益,但政府絕不能夠滿足於膠餐具一環,而應該提早部署針對「其他塑料廢物」的政策,以更進取的姿態規劃長遠的減塑工作。

建議政府參考韓國2003年生效的《促進節約及回收資源法》,分階段禁止難以循環再造的包裝物料(如聚氯乙烯薄層、收縮包裝或有塗層的包裝物料);或建議商戶使用其他替代選項來取代,並就化妝品、服裝等常見商品在包裝後多出的空間,以及容器內的包裝層數制定規管指引,確保商戶的包裝物料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和必要的水平,以控制過度的包裝方式,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廢物,並向社會呈現政府明確反對鋪張浪費的包裝。

該指引除了針對實體店的銷售行為,考慮到網絡購物的新經濟模式,政府應就指引的制定,與內地有關部門通力合作,以確保指引適用於跨境運輸的網購貨品。長遠而言,政府應嘗試聯同亞洲區內較重視環保,尤其着力於減少塑膠廢物的國家或城市,締結《網購貨品包裝約章》,以進一步控制網購貨品所帶來的塑廢料。

政府展開管制即棄膠餐具的工作,是踏出了減少塑料廢物的關鍵一步,但毫無疑問,這也只是必須踏出的第一步。在環保層面來說,政府的政策往往並不能夠釜底抽薪地解決問題,但透過政策改變市民和商戶的行為,讓他們在政策的限制下潛移默化地培養優秀的環保習慣,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公眾諮詢9月8日結束,筆者呼籲,政府必須繼續保持推動社會減塑的勇氣,以更前瞻和創新的思維,積極部署未來工作,爭取讓香港在減塑行動上不再落後。

作者是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