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回歸主流的關鍵在青年(文:歐陽五) (09:00)

中央又推惠港青「大禮包」。然而,仍有不少人會擔心,如是貼地之舉,能否改變那種被動「等運到」的心態?

誠然,港青被誤久矣。過去這些年,不少港青受蠱惑與煽動,陷入一種宗教式的政治狂熱。他們腦中被灌入「民主=普選=萬能藥」的粗暴教條,錯將港府與中央、乃至內地視為仇恨對象。然則香港歷史的罪人,正是那些教唆港青非理性發泄仇恨者。這些人本是青年的「前輩」,是已在社會有所成的媒介、教育等領域的精英。他們本有能力指引青年走上理性建設之路,卻偏偏對青年催眠,崇高化、美化非理性行為,使青年對其盲信。他們毁掉的不止青年的前途,更是香港的發展空間。

對港青困境有兩個提議

幸而,撥亂反正已在進行。制定《香港國安法》、完善香港選舉制度之後,香港政治生態出現重大轉變。昔日洗腦青年的政治勢力,已紛紛瓦解。但是,他們種下的苦果、留下的傷痕,需要時間的修復,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幫助陷入泥潭的港青告別政治狂熱,重回理性建設之路,並擁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筆者在此對港青的困境有兩個提議:

第一,放膽去內地。百聞不如一見,若夠膽上街,何不夠膽去內地?對從未踏足之地無限「妖魔化」,終歸是鏡花水月,不如用自己的眼睛耳朵親自去感受、去檢驗。香港近年陷入政治內耗,本土市場本就有限,另有製造業空心化、科創與新興產業不足等問題。如果青年在港感到覓職難、薪酬增長慢、創業條件不足,與其沉淪失意,何不北上一試?走異地、行異路,勢必帶來眼界的豐富,青年的敏銳與適應必會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未來,類似今次惠港「大禮包」的舉措只會更多;港青不缺機遇,只需夠膽一試。

第二,重補愛國課。須知,愛國與民主並不矛盾。尤其在香港的歷史脈絡中,兩者本就曾交相輝映。1970年代是香港的「火紅年代」,大學生懷抱民族主義與反殖民主義,相繼發動「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保衛釣魚台運動」、「反貪污、捉葛柏」等社會運動。當時提出「放、認、關、爭」口號: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世界與祖國、愛國與民主,在彼時港青的胸中激盪,自成大格局。

香港青年應該了解,正是當年的香港人唱出膾炙人口的《我的中國心》,唱出了海外華人遊子對中華民族復興的心聲,演繹出《霍元甲》、《陳真》等無數具愛國情懷的影視作品,塑造了一個時代華人世界的精神家園。這是香港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香港在風雨飄搖年代背靠祖國走向世界的根本精神動力,也應是今天港青再創香港未來的信念支點。

三重視野交織 成就東西融合

事實上,將愛國與民主對立,只是香港反對派後來為爭取擁躉的策略性操作。如今再言愛國,當是具體的,而非與民主對立的抽象物。愛國的基礎是理性認識。既需要對中國多元地域、民族文化、城市鄉村的認識,亦需要在世界與歷史比較視域中務實理解中國政治制度。

筆者同眾多香港父母一樣,期盼香港青年有愛國愛港的赤子之心,有新一代奮鬥的「獅子山精神」,能在香港、國家、世界的三重視野交織中,成就東西融合之精神再造。街頭不是青年的歸宿,只會徒然空耗青春之力氣。青年應把青春之精華,運用在個人事業創造與社會建設之中,致力於化解香港貧富差距、房價高企、產業轉型等真正結構性問題。

港青需把握時代機遇

香港正經歷由亂及治的轉折點。但是,長期亂局後勢將有地位不保、優勢喪失之虞。香港真正的優勢仍是青年人才。只要港青重回正軌,香港亦能回歸主流發展大潮。梁振英今年在一次探討會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在未來5年為香港帶來的機遇,也可能是香港人最後的機遇。近一段時間,中央以國家「十四五」規劃為總綱,以改善香港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密集出台系列政策舉措支持香港發展,涵蓋貿易、金融、文化、國際交流、區域合作、青年發展等諸多領域。港青需以時不我待之感,激發起自覺性、自主性,全面把握時代機遇。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那些輕言「香港已死」、匆匆移民者,並不足夠愛香港。港青應把對香港之愛,轉化為向前建設香港、向上發展自我的動力。如此,香港未來可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