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有人撤出減投資 有人危機執平貨(文:阮穎嫻) (09:00)

習主席說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近兩三年中國經濟也受到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影響。面對這多重不確定性,坊間頻頻傳出外資遷出中國,或產業鏈轉移等消息。

FDI是對經濟前景投票

雖然有時會在新聞看到某些知名品牌的生產商撤出中國大陸,但只是孤證不立。一個較有系統性的方法是看統計數據。一個指標性數據是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流量。

FDI指的是外國資金購入本國實體資產,譬如土地、廠房等。由於FDI買的是實物,交易成本較高,所以外商購買一國的實體資產,通常有長期投資的打算,也是用真金白銀對該國的經濟前景投票,這有別於金融資產,錢要進進出出相對容易。

根據統計數據,2020年流入中國的FDI金額達到1630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一,同期流入美國的FDI金額為1340億美元。2019年流入中國和美國的FDI金額分別為1400億美元和2510億美元。

當然,2020年並不尋常,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經濟停頓,由於美國處理疫情失敗,令投資者卻步。反觀中國,以封城和大量篩查的策略,在短短數月處理好疫情防控問題,因此經濟影響較小;同年,FDI金額錄得上升。

經濟危機下執平貨

從企業的角度看,個別企業撤資的情况的確存在,例如日本政府補助日資企業回國生產,因此有日商撤出中國。疫情初期,也有外企赫然發現投資過多在中國大陸,萬一出事會影響全球商品供應,因此重新佈置全球供應鏈。

但當企業撤資,要把在地資產賤賣套現,往往是其他企業進場「執平貨」的時機。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市場過分悲觀,實體資產又抵買,大量人口失業勞動力便宜,不少外資企業紛紛到東南亞國家執平貨大撈一筆。經濟學者認為,新興國家在發生危機後,吸引外商撈底是普遍現象。希慎近日把握到上海地產市場於疫情受控後復蘇的時機,以35億人民幣收購了位於上海靜安區黃金地段的世紀盛薈廣場,無論價錢和地段都很優秀,執到平貨。賣方正是曾被中國官媒批評「走資」的長實。

中國大陸有市場龐大、產業結構完整、市場逐步開放和政府政策積極配合外資等基本因素支持。只要這些條件不受動搖,即使有資金離開,也會有其他資金接手。

外資對中國看法不一致

前面講過,金融資產投資有別實體資產。投資者買賣金融資產,只需安在家中,在鍵盤輸入幾個指令,因此錢來得快走得快。最近北京以反壟斷為由,大力規管互聯網金融,另外又整頓校外補習社、網絡遊戲推限時令等,加上最近樓宇買賣出現限價令,使發展商恒大集團接近爆煲邊緣。這些一連串措施會否打擊外國投資者信心?

誠然,這些突如其來的舉措,的確嚇壞了很多國際投資者,看看恒生指數近來節節下跌,相對美國股市頻頻破頂,可見投資者短期內並不受落。不過即使如此,國際投資者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撤資也有人看好後市。

最近美國股壇大亨索羅斯在報刊撰文,批評中國政府打壓民營企業,把中國公司當成專政國家的工具。他進而提出,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應該禁止美國退休金投資那些企業管治缺乏透明度的公司,劍指中國企業。另一邊廂,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則認為中美經濟關係重大而複雜,並且認為中國是個重要的投資機遇。

另一個例子是香港的外國投資者。香港美國商會早前公布一項調查,稱有四成會員準備撤資離港。另一方面,很多國際大行,卻在同一時間在香港增聘人手。無他,有錢使得鬼推磨,各大行看準大灣區開放金融市場的機遇,又有跨境理財通,又有債券通南向通。這些機構以利益為先,身體很誠實,大錢當前,不會輕易放過。

諺語說得好,「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在中國投資的投資者,無論是投資實體經濟還是金融資產,大家目的和期望都不一樣,有人離開讓出位置就會被其他人佔據,所以看不到有大量資產離開中國大陸。

參考資料:

Paul Luk and Tianxiao Zheng (202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bt Financ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52(4): 863-905.

作者是港大經管學院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