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從「中道」重新出發(文:郭樺、黃子為、鄭宏泰) (09:00)

近期坊間不同民調都顯示,市民對特區政府信任程度上升,對特首和政府高官的評價也有回升迹象。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本地疫情受控、社會恢復穩定、經濟漸有起色等等。本文希望另闢蹊徑,從市民政治認同變化趨勢角度來分析。分析基於一個從常理,和過往研究已多次證實的前提:市民的政治認同與其對政府的信任程度高度相關。就市民的政治認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亞太所」)曾於過去4年的不同時期進行民意調查,本文以林鄭月娥就任特首起(2017年7月)到最近(2021年7月)的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

三分法分析市民4年來政治取向

對市民的政治認同,亞太所民意調查的問題是「講到你的政治取向或意見時,你覺得自己傾向哪一個派別多一些?」,選項有「民主派」、「建制派」、「本土派」、「中間派」和「其他」。簡單起見,分析採用「三分法」,將認同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的受訪者歸納為「非建制派」;「中間派」、「不知道/很難說」、「拒絕回答」和明確表示「無政治取向」者歸納為「無明確政治傾向者」;另有「建制派」。以此為基礎,觀察從林鄭就任特首以來4年內,香港市民政治認同變化(見圖1)。

在2017年7月林鄭月娥就任特首時,受訪市民的政治認同以無明確政治傾向者(57%)最多,其次是非建制派(30%);建制派的大致百分比為14%。在林鄭任期頭一年多的民意「蜜月期」,無明確政治傾向者比例雖有起伏,但在2018年12月升到64%,非建制派的比例下降到23%,但仍居第二;建制派比例幾乎沒有變化(13%)。

來到2019年7月,「反修例」運動短時間內放大非建制派在政治認同分野中的比例,無明確政治傾向者的比例(52%)雖維持最高,但大幅下降;非建制派的比例(39%)則躍升;建制派的比例下降到9%。在2019年11月區議會選舉非建制派大勝的背景下,2019年12月無明確政治傾向者的比例(47%)仍維持最多,但進一步下降到接近非建制派的比例(45%),而建制派的比例(8%)幾無變化。

僅一個月後(2020年1月),無明確政治傾向者的比例(50%)重拾升勢,而非建制派的比例(40%)則進入下降趨勢,建制派比例重回10%。雖然在《港區國安法》消息出台之初(2020年中),非建制派認同比例小幅反彈,但下降趨勢一直保持到最近,尤其以本年初到最近的回落變化更為明顯。最近(2021年7月)的調查就顯示,無明確政治傾向者比例見一段時間以來新高(65%),非建制派比例(22%)居第二,但下降到近4年的最低;建制派的比例(13%)也有小幅上升。

五分法分析:細分「無明確傾向者」

雖然受訪市民的政治認同趨勢似乎佐證了現時政治環境的變化,但是無明確政治傾向者不一定對政府毫無意見,於是我們加入受訪者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將無明確政治傾向者一分為三,即是說,在那些自稱無明確政治傾向的受訪者中,如果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均表達「不信任」,可視為「中間偏非建制派」;如果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均表示信任,可視為「中間偏建制派」;而其他無明確政治傾向者,才視為「中間派」。如此劃分後,市民政治認同光譜便有了5種類別(見圖2),這樣較細緻的數據,應可加深我們對香港政治光譜及變化的認識。

在2017年7月林鄭月娥就任特首時,「中間派」的比例(41%)最高,其次是非建制派加「中間偏非建制派」(共36%),建制派加「中間偏建制派」則共22%。

在林鄭執政頭一年多的「蜜月期」,「中間派」的比例基本維持在四成以上,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的比例維持三成以上;建制派和「中間偏建制派」的比例在兩成以上。

從「反修例」運動開始,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比例躍升,「中間派」比例急降,建制派與「中間偏建制派」比例下跌。到2019年區議會選舉之後,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的比例達到高位,而「中間派」的比例跌破兩成。

從2020年1月開始,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比例進入下降趨勢,雖然在港區國安法消息出台後,兩者比例有小幅反彈,但下降趨勢一直維持,「中間派」與建制派的比例則漸入升勢。從2021年1月開始,非建制派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021年7月,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的比例(約42%)雖仍為最多,但仍有下跌趨勢;「中間派」的比例接近四成,建制派和「中間偏建制派」的比例(22%)重回兩成以上。

非建制派和「無明確傾向者」此消彼長

觀察政治認同變化有以下重點:

第一,受訪市民中,建制派的比例在最近4年的變動幅度,遠小於非建制派和無明確政治傾向者。

第二,受訪市民中,非建制派和無明確政治傾向者的比例變化,多數時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當政治衝突激化時,相信部分無明確政治傾向者會轉變為認同非建制派;而政治衝突緩和時,又會有一定比例變回無明確政治傾向立場。

第三,近4年第一次政治認同的大變動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而第二次大變動則在2020年初。2020年6月起實行的港區國安法,對社會恢復穩定和理性有促進作用,而對政治認同則沒有多大影響。

第四,到林鄭本屆任期結束(2022年6月),如果疫情和社會形勢保持平穩,經濟逐步回升,市民的政治認同格局可能將回到其任期開始時的分佈狀態,即「中間派」、「非建制派和『中間偏非建制派』」、「建制派和『中間偏建制派』」的比例大致分別佔四成、四成和兩成。

從近4年民調的政治認同變化預示,雖然建制派無疑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但無明確政治傾向者反而是左右本地民意格局的最重要力量,轉變幅度較大。政府未來的施政,即使多了北京加持,仍然要爭取無明確政治傾向者的認同和支持,才能穩住大局,亦對現時香港社會能否「重新出發」至關重要。

作者郭樺、黃子為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