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恒大事主為何遭網絡欺凌?(文:陳帆川) (09:00)

恒大危機讓中國散戶人心惶惶,民眾要求盡快兌付理財產品,多個地區(如深圳恒大總部)爆發抗議活動。外媒分析中國可能因此面臨經濟危機,微博上卻是一片截然不同的光景,不少網民對事主落井下石,認為是他們貪婪之過。為什麼大眾如此冷漠?

這讓人想起了香港的雷曼迷債事件,社會輿論一開始同情小投資者,批評當局監管不力。但隨着維權活動曠日持久,小投資者天天在中環靜坐和嗌咪,市民開始新聞疲勞,反指摘當事人自討苦吃。不過公眾從同情到冷漠,好歹有個過渡期,這次恒大危機卻在投資者維權之初,即遭到冷嘲熱諷。

「事主隔離政策」 封鎖不滿情緒

大家閱讀國際媒體的報道,不難發現,媒體一向對於示威抗議者比較同情,會給予一定的篇幅讓他們發聲,並代為質詢政權,除非該群體的訴求有違常理或普世價值,例如支持陰謀論或提出極右主張。這現象落在《國安法》生效前的香港,其實一樣,即使是僅得10多人的蚊型遊行和靜坐,爭取一些個別業界、個別屋苑業主的權益,都可能獲得報道,有時記者也會向政府部門提問追責。

這情况落在中國大陸,則截然不同,每逢維權示威抗議,即使起初在小範圍獲得支持,最終也很可能被定性為擾亂社會秩序。久而久之,大眾對於群眾活動難免反感,認為維權即是搞事,認定維權者其身不正。

上Google與百度搜索「恒大」的新聞,最大的差異是,前者提供不少文章分析其債務危機跟中國經濟的關係,以及事主的境况;後者則集中於一些即時更新的短消息,來來去去圍繞該集團的自身困境,格局小,亦略去事主的情况和所受的影響,讓讀者感覺事不關己,當成半條花邊新聞。

這可謂一種司空見慣的「事主隔離政策」,將天災人禍與社會事件裏的受害人跟其他百姓隔離開來,避免深入報道和在網上廣傳,務求將不滿的情緒跟新冠病毒一樣,封鎖在局部區域,方便處理。

「為境外勢力遞刀子」

看路透社在深圳恒大總部的採訪,日以繼夜地叫喊的事主,即使願意上鏡,也只敢匿名。微博上,不少評論認為受訪的事主是在「為境外勢力遞刀子」,意思是吃裏爬外,聯同外人抹黑中國。這種意見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已反映了尋常百姓在維權路上所面對的內外夾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在中國得反過來看了。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