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對接前海新機遇 加快發展新界北(文:劉國勳) (09:00)

中央早前一連兩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新政策,當中《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香港加速融入大灣區建設帶來極佳機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則是對大灣區城市合作的全新示範,在人流、物流、信息數據、資金等要素流通方面,都展現出突破性創新思維,可為香港抓緊新機遇帶來參考與借鏡。

未來,香港應透過加強新界北部與前海的基建對接,積極參與及配合前海的發展;與此同時,亦都需要加快建設新界北成為香港的新中心,充分利用新界北大量土地增加房屋供應,並憑着其優越位置發展「港深合作經濟帶」,解決就業和住屋問題,帶動本港產業多元化和經濟轉型。前海、橫琴方案已經以2025年和2035年為限定下發展目標,香港方面亦應加快步伐,以10年為目標建設好「港深合作經濟帶」,抓住機會與深圳協同發展。若香港繼續放任新界北的發展一再蹉跎,將難以追回進度,錯失協助港深經濟產生良性互動的機會。

統籌新界北發展 規劃基建對接前海

前海由約10年前開始建設就定位為「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今次前海擴容後的面積由約15平方公里變為約120平方公里,在創科、現代服務等行業的合作空間有所增加,都可為港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在這過程中,運輸基建的對接,將為便利人員往來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香港迎接前海方案帶來的新機遇的關鍵一環。事實上,擴容後的前海合作區已更加靠近香港,與新界北部的元朗洪水橋一帶隔灣相望。因此,應更積極規劃透過鐵路連接兩地,興建鐵路由洪水橋駁至前海合作區。

而在積極對接前海平台和機遇的同時,香港本身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部分,亦需思考如何為本港及本地年輕人,吸引和創造更多新機遇。事實上,包括屯門、元朗及北區在內的新界北部,其可發展面積超過80平方公里,與前海、橫琴的面積接近,其中已有規劃的僅20多平方公里,包括洪水橋、新田、古洞北、粉嶺北等,但有關規劃較為零散,有欠全面。特區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加快統籌整個新界北的發展,以破格的新思維、新政策,將新界北建設為機會與人才匯聚的全新中心。

筆者早前已發布《新界北建設香港新中心倡議書》,建議在現有基礎上,整體調整新界北的發展範圍,擴大發展規模,並策略性選取六大核心區,包括洪水橋一帶、皇崗-落馬洲-新田一帶等區域,主要發展現代物流、創新科技等重點產業。當中尤其是洪水橋的新發展區規劃中已包括發展現代服務業,希望未來能夠吸引物流與創科等領域的企業到洪水橋一帶設立總部,與對岸的前海產生協同效應,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倡議書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全面駁通港深交通網絡,以基建帶動發展。在這方面,除加強與前海的基建對接外,還應興建「北環線」支線經落馬洲河套區駁通重建後的新皇崗口岸,配合河套「創新及科技園」的港深合作,便利兩地人才往來;策劃興建另一條南北鐵路,連接新界北及港九市區。相信這將提供便利的連通機會,吸引更多機遇匯聚於新界北。

借鏡橫琴方案 創新港深通關模式

基建互通的重要作用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亦有所體現,不過,橫琴方案當中更加值得借鏡的,還包括在人流、物流、信息數據、資金等要素流通方面展現出的新思維。方案中提出的諸如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員進出高度便利,都將大大促進珠海和澳門之間的人流、物流互通,將來可探討此類模式是否可適用於廣州南沙、深圳前海以及河套等合作區域。

具體而言,橫琴方案中有關「一線」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亦與筆者倡議書中內容不謀而合。筆者建議,除現時的深圳灣口岸及重建後的新皇崗口岸將實施「一地兩檢」外,還可爭取其他港深邊界陸路口岸亦於內地進行「一地兩檢」,並釋放港方一側管制站土地作其他用途。在逐步推廣「一地兩檢」的基礎上,還可進一步與深方探討在落馬洲河套區試行管入不管出的「單邊驗放」模式,或參考實行珠澳口岸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同時,港深還應加強新型智能化口岸建設,包括增加自助過關通道,以及加強港深口岸信息互通共享。

橫琴方案亦指出,要開展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試點,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數據流動、又能保障安全的機制。這方面做法亦值得在香港與深圳共同打造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研究實施,加強數據跨境互聯互通。

綜觀全局,前海方案為推動港深融合發展帶來了巨大機遇,橫琴方案則為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提供了上佳典範。特區政府宜加速以基建聯通對接前海發展平台,積極融入國家「內循環」。同時,亦要以長遠眼光建立更高層次的統籌機制,全力將新界北發展成為香港的新中心,促進港深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及數據等互聯互通,令香港與深圳更佳地發揮大灣區的「雙引擎」之效,爭取與深圳齊頭並進,攜手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