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灣區建丁屋釋土地 原居民北上發展掌機遇(文:羅庭德) (09:00)

新政治形勢下,政治人物面對的不止選民的期望,而是接受種種政治現實,包括選舉制度被完善、《國安法》切實地在香港執行、香港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即使鄉事派議員在區議會向我提不信任動議,我仍會繼續留守崗位,服務北區居民,積極為北區發展出心出力。作為鄉郊選區的區議員,最近經常收到原居民求助,指地政署審批緩慢,申請土地建丁屋遙遙無期,倒啟發我思考灣區建丁屋的可行性及對香港社會與國家發展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我相信鄉事派與原居民作為堅定的愛國者,也希望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樂意成為灣區發展先行者,因此希望就此建議拋磚引玉,與社會商榷。

善用灣區土地建屋 體驗一小時生活圈

大灣區發展是大勢所趨,灣區各個城市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貢獻國家發展。香港土地貧乏,不僅是原居民缺乏土地建丁屋,導致出現「套丁」個案,而是整個社會都缺乏可發展的土地。事實上,其他灣區城市對比香港,有充足的土地供應,港府應參考澳門租賃橫琴土地的模式,向中央政府申請土地予原居民建丁屋,既解決原居民建屋問題,也可以鼓勵原居民北上灣區尋找機遇,着實是一石兩鳥,也可成為優勢互補的顯例。

隨着各項重要基建落成,如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及蓮塘/香園圍口岸等,將有助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方便港人北上發展。雖然疫情導致兩地的交流中斷,但通關後兩地的經貿交流將會更加頻繁。若年輕一代的原居民在灣區建立安樂窩,除了可享近水樓台的優勢,在灣區不同城市尋找各種機遇,成為在灣區發展的先行者;同時,他們更可以善用基建設施,隨時來往兩地探親及工作,體驗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好處。

「北環」發展須長遠規劃 鄉事派應積極支持

隨着國家「十四五」規劃出台,國家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鼓勵我們加強與大灣區內城市的創科合作,坊間更有倡議將北區打造為「北環」,成為另一個商業中心。要將北區變成商業中心,政府需要作出長遠及完善的規劃,但是區內不少土地早已被地產商囤積,又或者由原居民祖堂擁有,或許會阻礙政府的規劃與發展。未來,河套區的科技園發展將成為北區以至大灣區創科發展的重中之重,社會各界應積極配合其發展。

去年,北區區議會亦通過支持河套發展的規劃之議案,我認為原居民在支持河套發展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吸引優秀人才到河套發展,政府需提供配套設施,而原居民作為新界的大地主,可考慮捐出土地及空置的村屋,讓政府為人才興建優質的房屋及設施時更有彈性。既然《基本法》保障原居民享有合法傳統權益,我相信原居民也願意為支持國家及香港發展出一分力,更期望鄉事派的領導盡快研究捐地的可行性。

愛國者應學習國家發展 外國月亮非特別圓

香港回歸祖國24年,國家發展一日千里,早已超越英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愛國愛港的從政者不僅自身要經常拜訪內地,也應安排下一代到內地升學,學習國家制度,融入國家發展。過往,北區區議會外訪往往只選擇到日本、新加坡等地,卻鮮有到內地視察參觀,我認為通關後北區區議會可考慮盡快安排到內地城市拜訪,認識大灣區的處處機遇。在教育下一代方面,愛國者也應身體力行,不論是鄉事派或傳統建制派,也不應再安排子女到外國升學,轉而到內地讀書,學習內地的優良制度,打破「外國月亮特別圓」的神話,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無論如何,任何從政者若要繼續參與現時的政治體制,必須接受當刻的政治現實,在制度內尋找最大空間,實踐可行的政綱,服務社會與選民。因此,我認為灣區建丁屋不單可解決原居民缺地建屋及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更可鼓勵年輕人北上灣區發展,也彰顯原居民作為堅定愛國者的決心及承擔,着實一舉多得。

作者是北區區議會主席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