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找回香港的國際視野(文:歐陽五) (09:00)

我們常說,香港是一座國際大都會,香港人也有寬廣的國際視野。事實果真如此嗎?

竊以為,國際視野不僅僅是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通曉法律、商務等專業領域的國際通行規則,更要站在全球或更廣闊的角度上考量香港的整體發展和自我的人生規劃。

香港發展與近現代全球化息息相關

回望歷史,香港的發展其實與近現代的全球化息息相關。

1841年香港正式開埠,緣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清朝政府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從國際環境看,其背後的肇因離不開地理大發現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全球化貿易的開啟。從此,香港進入轉口貿易主導時期。

上世紀50、60年代,全球產業鏈的變化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向外轉移,香港的紡織業、製衣業、塑膠業由此興起,成為香港經濟騰飛的起點。

然而,1970年代蔓延全球的「石油危機」,使香港製造業產品需求萎縮,出口受阻。恰在此時,中美建交,西方對華封鎖逐步鬆綁,更重要的是內地在19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香港藉機成功實現經濟轉型。一方面製造業工廠向內地轉移,形成了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前店後廠」的局面,另一方面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興起,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確立,亦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然而,回歸後的香港,卻在無窮的政治爭拗中錯失了一次又一次全球新經濟的發展機遇,導致多年累積的經濟結構單一、缺乏增長新動能、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等問題愈來愈嚴重,這又反過來為政界爭鬥添薪加柴,愈加不可收拾。

全球之勢 看中美博弈、全球化走向

時至今日,當香港站在再出發的緊要關隘,着實需要擦亮雙眼,看清國際大勢,找準自身定位。

當今全球之勢,不外乎以下兩點:

其一,中美博弈。相信過去兩年的時間,已經足夠讓大多數港人看清中美博弈給香港造成的影響。那麼,香港可以像某些國家和地區那樣試圖玩平衡嗎?

姑且不論「修例風波」中的鬼影幢幢,抑或美國政府對港府的制裁,單看美方發布所謂「香港商業警告」對本港營商環境的抹黑,即可分辨出其究竟是真心還是假意。更遑論近日美國對經營20年的阿富汗棄若敝屣,讓其傳統盟友日、韓等國都分外心寒。「美國優先」政策下,港人真的甘當棋子和工具去重蹈覆轍嗎?

其二,全球化走向何方。近年來,對於全球化的反思在歐美諸國盛行,反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已不僅僅是抬頭,儼然有燎原之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產業鏈佈局進入深度調整,深嵌於國際貿易鏈條中的香港,不可不及早為自身籌謀。

集中精力深度參與周邊區域合作

筆者以為,與其奢望歐美,不如集中精力深度參與香港周邊的區域合作,在「有限的全球化」中再次實現經濟騰飛,例如把握內地機遇,發展數碼經濟。其實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科研能力和人才,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政策便利,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產研一體化,並在內地蓬勃發展的以5G、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主的新基建浪潮中分一杯羹。如此,既可為本港找尋發展新動能,也為年輕人的就業提供新通道,既是彌補以往錯失信息經濟機遇的遺憾,也有利於保持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優勢。

又如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正如此前許多專業人士反覆強調的,香港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服務模式,如「鐵路+物業」的管理模式、港口與機場的管理模式等,完全可以跟着「一帶一路」進一步「走出去」,其他如金融、會計、律師、仲裁等服務行業也能跟着「一帶一路」項目走向更多國家和地區。這對於推動香港服務業向高端和高增值環節升級,將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此外,香港應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香港與簽署RCEP的經濟體有着密切的貿易投資關係,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也可在商貿和投資上成為RCEP經濟體通往內地的門戶,亦是企業在區內設立地區總部的理想地點。盡早加入RCEP是香港的不二之選。如此,才能盡快為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找到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再次踏上新型全球化這一波浪潮。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