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共同富裕的變與不變(文:歐陽五) (09:00)

中共百年黨慶後,共同富裕成為內地官方議程中的關鍵詞。海外輿論和資本市場也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邏輯變化了嗎?包括內地民眾也在熱議,自己的獲得感會體現在哪裏?整個社會未來會朝向何處去?

其實,中央提「共同富裕」並非意外之舉。鄧公時代提出「先富—共富論」,即: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本就是中共必然要追求的目標。

「共富」本就是中共必然追求的目標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共同富裕的基礎。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換言之,中共已經意識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因而過去幾年,中共政策的着力點、發力點,都把重點放在實現全面脫貧。今年7月1日中共百年慶典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並在講話中「預告」:新的征程上,將「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所以,從先富到共富,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是一脈相承的關係,既是中共對執政初心的踐行、對承諾的兌現,也是對新發展階段新社會矛盾的破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共同富裕」體現了中共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從追求效率轉向更注重公平

面對「共同富裕」,筆者以為,如何把握新時勢,關鍵在於看清其中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內地經濟社會治理思路從追求效率轉向更注重公平,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更重視如何合理地分蛋糕。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貧富差距問題,政府會出手調節,推動社會分配機制再平衡,比如反壟斷、健全完善稅收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鼓勵企業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等。這意味着,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會更充分,中產階級的獲益會更多,資本回報和企業利潤可能在切蛋糕的比例中合理下降。最近的一系列監管行動,就體現了新的治理思路。

市場經濟制度不變 仍倚重企業家精神

不變的,則是內地的市場經濟制度與對民營經濟的態度。近日,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重申「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他並表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對自己人既要厚愛、也要嚴管」。內地經濟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的重要經驗,是市場化改革和對企業家精神的保護與激勵,未來依然要倚重企業家精神。唯此,才能做大蛋糕,才能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7月底召開的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示,企業家精神就像魚一樣,水溫合適,魚就會游過來;資本市場將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好的條件。劉鶴特別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不會改變,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不會改變」。

變與不變的方面,都給內地未來發展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遵循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優化營商環境,實現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則要通過制度建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尤其重要的是,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給青年、給不同階層出身的人以希望。

短期內,「共同富裕」還面對輿論解讀的不同看法,面臨尋求共識的壓力。企業家的擔憂與觀望、民眾的期盼與疑惑,聚焦於共富這一題眼上。政府要盡快釋出更加清晰的信號,與市場更充分溝通。以浙江為代表,有地區已在先行先試探索共同富裕路徑,各界期盼看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成果。

須知,在世界範圍內,貧富差距都是難解待解的問題。中共提出共同富裕的治理方向,顯示不凡的決心。

香港推動共富 應汲取內地「政策養分」

之於香港,經濟社會層面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傳導到政治層面,是這些年香港亂象的深層原因,值得反思和總結經驗教訓。在一國框架下,香港自然會受到共同富裕治理思路的影響和相關政策的輻射。中央對港府的考察和評價,也必然包含共富這一維度。香港此前在處理貧富差距問題上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未來應多汲取內地在政策連續性、目標完成度上的養分,並且做出制度創新,因應大勢,為香港探索一條全體港人共享繁榮發展的路。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