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對《施政報告》的3個期望(文:周永新) (09:00)

又到《施政報告》諮詢的時候。對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期內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相信市民都想知道:她多些回顧過去4年的政績,還是着墨多點香港未來的發展?自林鄭月娥出任特首以來,首兩年香港還算風平浪靜:社會雖有不少爭拗,幾位當選議員因不當宣誓而被取消資格,施政也曾引起多番抗議行動,但整體社會氣氛,較上任特首梁振英時寬鬆,大家都願意「向前看」。

施政首兩年風平浪靜 2019年出現逆轉

特首在首兩次施政報告中,總算提出了不少改善民生的措施:較重要的,包括房屋方面把「綠置居」和「白居二」等計劃恒常化,基層市民置業從此多了一條渠道;提出取消強積金「對冲」,也得到不少勞工團體的掌聲。至於特首與各黨派的關係,就算是非建制派的,融洽雖談不上,但總算有溝通的機會,市民也樂於與特首會面。

到了2019年,情况急轉直下。《逃犯條例》的修訂引來軒然大波,後來出現的暴力和破壞,對社會造成分化和撕裂,至今仍無法彌補,且加深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隔閡。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嚴重受挫,市民也必須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作適應;幸運的是,香港疫情從開始到現在都算溫和,市民抗疫的積極表現應記一功。

筆者簡述林鄭月娥過去4年發生的事,想說的是:經過林鄭月娥任內的種種是非,市民對她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的想法,與對她過去的幾份是不一樣的——有些事情,市民盼望特首能夠清晰的交代,不要讓事情隨她任期結束而仍然糾纏不清;有些事情,市民期待特首能訂下明確的發展計劃,不要讓事情永遠懸而不決。這樣,這幾件事情是什麼?

2019年的修例風波應有清晰的說法

一、特首必須清晰解說2019年的修例風波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林鄭月娥不打算競逐連任,今次施政報告可以說是她解說修例風波的最佳場合。當然,特首可以重複以往政府的立場,繼續指摘這是一場別有用心、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法行動,或以「黑暴」輕輕帶過;但市民期望的,是特首能對2019年發生的事作清晰的交代,否則隨本屆政府任期結束,修例風波將永遠湮沒在香港歷史長河之中,成為市民無法釋懷的懸案。

誰也不能否認,現在的香港是個嚴重分化和撕裂的社會,筆者相信,如果特首能在施政報告中詳細解說2019年發生的事,就算她的說法未必能夠取得全部市民的接受,但最少可以釋除一般市民心中的困惑和鬱悶,令他們對修例風波有較完整的看法。

二、也因為修例風波的緣故,市民清晰看到,香港其實是個千瘡百孔的社會;過去筆者曾形容香港是個「走在衰敗路上的國際都會」。就算特首聲稱,她在競選時所作的承諾,絕大部分已經得到落實;但自誇是無益的,市民看到的是:公共房屋的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劏房的居民有增無減、取消強積金「對冲」遲遲未有定案、中下階層收入停滯不前。以上都是政府不能抵賴的事實,現在連中央官員也敦促特區政府,盡快想方法解決這些存在已久的深層次問題,特首怎可以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全無作為?

挽回市民信心 須拿出具體民生改善方案

改善民生應是今次施政報告的重點,但特首可以拿出什麼解決方案?特首無疑有不少掣肘:如果她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一些宏大的民生改善計劃,相信市民或會覺得她在說空話,早前發展局長不是宣稱政府已覓得未來10年建造公營房屋的土地?但提不起市民的興趣,因為有了土地,並不表示政府承諾的公屋供應可以達標。所以,特首在今次施政報告就算有什麼鴻圖大略,市民只會當耳邊風,况且這是林鄭月娥任內的最後一年,什麼計劃都難保下屆政府照單全收。

因此,避免市民覺得她在說空話,特首必須實實在在的拿出民生改善方案,令市民覺得他們的生活將會好過一些;還有,只有改善方案是不夠的,政府還必須列出確實的推行時間,否則無論特首描繪的將來如何美好,市民不會感到興奮。

筆者並非越俎代庖,以下建議,盼望特首可以考慮包括在施政報告之內:(1)未來3年,每年完成興建3萬個公屋單位;(2)現在只有兩區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未來兩年推廣到全港各區;(3)未來一年完成取消強積金「對冲」;(4)一年內完成檢討綜援及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兩個協助基層市民的扶貧計劃,並盡快推出改善措施;(5)一年內訂立標準工時;(6)總結「社區照顧服務券」及「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的試行經驗,兩年後全面實施。

特首如果能夠接受以上建議,相信民生會有長足的改善,市民也會相信政府真的關心他們的福祉。筆者明白,民生改善計劃不是話做就做,因為政府總有諸多限制,但特首必須明白,現在香港正處非常時期,政府施政若然仍如過往般拖拖拉拉,市民會對政府更加失望,新一屆政府也難得到市民的支持。

三、特首可藉施政報告的機會,重新建立與市民溝通的渠道,讓市民的聲音再一次與政府的施政發揮互動作用。這方面,筆者有以下意見:

廢除區議會 重整諮詢架構 建立蒐集民意機制

(1)是時候檢討區議會的去留了。區議會有約40年歷史,一向被視為傳達普羅市民聲音的有效渠道。但2019年的修例風波完全改變了區議會的性質,當年的選舉成為一次市民對政府不滿的表態。今天,超過200名區議員辭職或離任,政府似乎也無意補選;現在,區議會可說名存實亡,與其苟延殘喘,政府乾脆廢了區議會吧!取而代之的,筆者建議,政府可重新設立回歸後取消的市政局,增加到5至6個,職能集中管理地區事務,委員如過往般:部分委任、部分民選。

(2)政府是時候重新檢討現行的諮詢架構。筆者曾是10多個諮詢委員會或法定組織的委員,知道一些只有「花瓶」作用,廢去不會感到可惜,其他有用的則賦予實權,官員不能聽了意見只當耳邊風。

(3)建立有效蒐集市民意見的機制。現在市民對問責官員的印象,是他們高高在上,不但沒有主動接觸市民,很多時連市民想的也懵然不知;這樣的決策,怎會得到市民認同?怎會得到市民的支持?

施政報告講的是政府的施政,但施政的目的,民生改善以外,更重要的是令市民對香港的未來有盼望,相信這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一個他們感到安心和快樂的地方。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