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偶像崇拜為何物?——從「姜濤現象」談起(文:梁啟業) (09:00)

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一個非大台可以捧出偶像來。除了姜濤及其所屬的MIRROR,還有一個ERROR。facebook群組「我老婆嫁左比Mirror導致婚姻破裂關注組」更是「花生友」的熱烈討論點。確實香港在過去十幾廿年來,無論在哪一個界別,都出不到什麼明星來。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張國榮、梅艷芳等都早已逝去,劉德華、梁朝偉等又都年過半百,姜濤的出現(我當然不是說姜濤有他們的級數)確實是帶來點驚喜,最少都是一個開始。而從媒體生態、潮流文化、人文政治關連上,都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學者論佛教如何入侵日本

偶像、明星的出現,絕對是年代的需要。眾多的文化理論都說明,年輕人在自我形象的建構,與偶像崇拜有莫大的關係。以下我會節錄由日本學者和辻哲郎(Tetsuro Watsuji)撰寫的The Psychology of Idol Worship來嘗試說明其中道理。它的主要內容是要論述千多年前佛教是如何入侵日本的:

(1)當一個民族或個人的思想深處,留有龐大空間時,就容易被入侵:那時「我們」的祖先還不夠成熟,他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如何使用文字,所以更不會懂把一個偉大的思想體系當作一種思想來接受。入侵的佛教文化,是一個五花八門和內容豐富的力量,來打動他們的整個心靈。

(2)往往會通過行為、藝術來表達與信仰合一:他們將信仰與儀式中感官的快樂聯繫在一起,身體動作和舞蹈類型帶來藝術的快樂,這種緊密融合能夠為偶像崇拜提供一個極其合理的基礎。

(3)再加上美、善或理想的投射,而使自己更有力量:當一位擁有超人神通、救度人類的菩薩現身,他們會壓倒自己身上意識,他們相信眼前的事物,是一種神秘力量的顯現。原本基本上沒有藝術追求的野蠻人,突然變成了充滿生命力的擁有者。

追求美善 卻易失自己的意識

科技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但人心不變,人永遠在內心高層的位置,留着一些空位,憧憬着一些超越他們生活層面的意識形態。通過腦袋的投射,給偶像崇拜提供一個極其合理的基礎。無論是姜濤的「粉絲」,還是追尋政治理想的年輕人,大至一個宗教影響一個國家人民的事情,都大抵是來自於對美、善的追求。只不過陶醉於其中的人,他們容易失去了自己的意識,同時感受到了一顆熾熱的心,容易將偶像融入了自己的心中,對任何的投射都極為執著。當所有的影響都集中在一個點上,那就是對偶像的崇拜。若把事情看得簡單一點,這些都只不過是一些軟性精神生活追求的過程吧。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