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當黃圈變成宗教(文:陳帆川) (09:00)

當你進入食肆時使用安心出行,或者跟別人說自己打了疫苗,可有感到壓力?

身邊有一位朋友,老早便使用安心出行,打了兩針疫苗,經常光顧某大快餐集團,出門會坐港鐵。這樣的生活習慣,在網上世界,會被標籤為不折不扣的政府支持者。但他支持泛民主派多年,會出席六四集會,一直堅持月捐612人道基金。這樣的人,到底是藍絲,還是黃絲?

他納悶,有時跟同事吃飯,同事見他不填紙仔,拿安心出行來「嘟」,對方會嘲諷:「嘩,你這麼相信政府?」朋友知道他打了疫苗,也是投以奇怪目光,質疑他為何如此「聽話」,拿生命作賭注。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他納悶的是,到底怎樣才算黃?為何不相信陰謀論就是撐政府?

籠統地為行為定善惡

黃圈由互惠互利、兄弟爬山、爭取五大訴求的群體,漸漸演變成一種網上宗教,衍生出無數教條,例如領取消費券的方式、光顧的商戶品牌,乃至手機載有的應用程式等。這些教條,有的能追溯至2019年的前因,但更多純粹由網民炒熱,籠統地為一個行為定義善惡。

以拿取消費券為例,唯獨透過一個途徑收錢,才稱得上是黃,才值得在社交媒體分享和炫耀。然而大家把這麼「黃」的錢,用於支持什麼黃圈事業?有多少人捐出了這筆額外之財,幫助受打壓人士?雖然這樣說跟網民蔑視其他收錢方法一樣,都是道德綁架,但收錢說來說去為了自己,捐錢卻能幫人,要付出。如果要動員推動,為何不是推動後者?

捨本逐末 自行打壓自由

這種不斷創作教條,卻無視實際意義的做法,就跟天天鞭撻網絡紅人和電視藝人夠不夠黃一樣,是捨本逐末的宗教狂熱。當尋常百姓也感受到這種心理壓力,事事要按與日俱增的教條行事,則無疑是自己打壓自己的自由。

其實,黃圈捉鬼,非建制派互相批評,在很久前已經出現,不過當時的主流聲音還是監察政府,言論百花齊放,圈子內的互相批評顯得小眾和次要。如今,批評政府的聲音大削,令民間互相挑剔的風氣更盛。民眾在不敢得罪權貴的情况下,改為互相攻擊,以滿足維護正義的心理需要。這種趨勢,並非香港獨有。

黃圈仍然有其意義,在鎂光燈以外還有不少有心人,願意出錢出力幫助受政權打壓的落難者,只是礙於時勢,避免聲張。頂禮膜拜不代表黃,行有餘力,不如幫人。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