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移民城市的香港本色(文:陸頌雄) (09:00)

最近媒體對香港的移民潮又再掀起討論,指過去一年香港有近9萬的「淨移出」人口。筆者知道多了人考慮移民或已經移居其他地方,也祝願他們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筆者過去見證移民潮,也見證移民潮過後若干日子又會有回流潮。筆者在香港土生土長,但自懂事以來,已知道「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是香港社會上的共識。而有關淨移出數字的背後,有很多其他因素,我們不要自亂陣腳,更應該利用這機會作改革,讓香港再出發。

「淨移出」人口 未必都是「新移民」

單從數字很難判斷這近9萬淨移出的香港居民,皆為遠赴他方的新一代移民。首先是這兩年新冠疫情下,人員流動困難,這會造成不少跨境家庭、在內地或澳門生活的香港人,以及經常往返香港及外地的人員出現滯留;而且內地在疫情後對持外國護照簽證政策大幅收緊,也可能影響過去居港而經常往返中港人士的留港意願。同時,筆者的辦事處這一年來,都有因為疫情而令港人無法回內地替配偶領取單程證的求助個案,這也會令所謂「淨移出」人口拉高。再者是香港過去回流了不少持有外國國籍或居留權的香港居民,他們本來就「早已移民」,也不能視作新一代「移民潮」的一部分。

人口流動為留港者提供上流機會

就算是移民人數增加,也不見得是壞事。就筆者對過去幾次移民潮的觀察,這樣的人口流動有機會讓青年和過去未有機會一展所長的人,有更多發展和上升的機會。而據了解,選擇移居的人,有部分是因為政治因素,但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環境和發展因素。香港過去產業發展太窄,新產業要在香港發展並不容易,也影響產業人才發展機會。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在推動「再工業化」的同時,在教育上需要與以就業為本的人才教育和培訓政策同時推行,減少產業需要和教育之間的落差之外,還可讓非主流產業和新產業發展,因為產業多元化,才能令不同能力的人才有發揮的機會。但特區政府當然也要有所作為,全面掌握移出人口的特徵,並作出規劃和資源調配。

應趁機改革社會民生不足

其實,香港的發展水平,在世界銀行數據中是高收入地區之內,但香港基本的人才發展、醫療、住屋和勞動保障一直落後於其他高收入地區,此時更需要乘勢改革。過去一直醫生不足,特區政府也應增加對醫學教育的資源,增加醫生人手及專科培訓;與此同時,要改善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住屋上,7月16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中,特別點出要「告別劏房、『籠屋』」,改善香港居住環境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此外,香港工作環境工時長、假期少和保障差一直為人詬病,是很多打工仔抱怨壓力大的原因。

香港自從「開埠」以來,一直是人員不斷往來的「移民城市」,這也是香港動力本色之所在。香港從來都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又何懼所謂的「移民潮」?現在就連深圳都喊出「來了,就是深圳人」,我們香港更要持更開放的態度。只是過去多年,香港被一班思想狹隘、畫地自限的人所操弄。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特區政府需要拿出更大力度,實踐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勇氣和決心,改革社會民生之不足。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