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香港傳媒急增 它們是何方神聖?(文:陳帆川) (09:00)

香港新聞行業隨着巨頭相繼倒下而變天,個別媒體逆市大賣廣告做形象工程之際,非主流媒體的數目亦急增,各出其謀搶佔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它們會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

林鄭月娥引用新聞處統計稱,香港登記媒體有增無減,截至今年7月8日的數據是超過200間,較2018年增加近50間,同期的大陸媒體數目增加一倍多。據《明報》的整理指出,它們絕大部分是隸屬中央或省市級政府的官媒。據往績估計,如果它們要吸納香港讀者,可能會創立新品牌,改頭換面才應市。

在香港搞媒體,一是為錢,二是為影響力。但我們都看到,做媒體賺錢很難,即使如ViuTV般勢如破竹,至今也尚未止蝕,老闆如果想透過新聞報道賺錢就更難了。至於影響力,則難以簡單地轉化成利益,否則不會有那麼多港資金主將媒體賣盤。

做流量稿賺流量 快速吸納讀者

今時今日還想進軍香港的媒體,必然是超越了上述目的,背後有更宏大的任務。但當背負任務的玩家傾巢而出,如何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以前很多神秘媒體只要自說自話,不求主導香港輿論,日子仍然可以過得安逸。如今另類傳媒大戰一觸即發,他們是否還可以獨善其身?

只虧不賺的媒體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就要標榜自己有能力籠絡人心,第一步要證明自己讀者群龐大。然而,無論是質素先行,用心做好獨家調查報道,還是立場先行,日以繼夜宣揚愛國信息,在香港都行不通了。唯一可以快速吸納讀者的手段,就是做流量稿,出產一大堆無傷大雅的、類似內容農場的稿件,賺取流量。大家只要Google一下香港最高流量的新聞網站排名,便不難發現它們突圍而出的套路。

打愛國深度 影響力可非常驚人

如果參考大陸市場,則還有人另闢蹊徑——不打廣度,打深度。所謂深度,當然不是新聞的深度,而是愛國的深度。只要一家媒體打着愛國的旗幟,表現得比起中央媒體更加愛國,便能在輿論上立於不敗之地,而且更容易威嚇公眾人物、企業,甚至政府部門做出改變。這類媒體,即使讀者群不廣,影響力也可以非常驚人。

執筆之際,創立48年的教協宣布解散,事件的源頭,就是由兩家國家媒體的批評而開始。林鄭月娥說香港的言論自由不變,日後我們可以教育孩子,這就是第四權的力量。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