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美常務副卿訪華 透出幾重信號?(文:劉衛東) (09:00)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7月21日證實,美方提出希望安排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近期訪華,同中方就中美關係交換意見。經雙方商定,舍曼於7月25至26日訪問天津。中國外交部主管中美關係的副部長謝鋒與舍曼會談;之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見舍曼。22日,中國外交部再次回應,此次中美高級外交官員的會談地點安排在天津,出於防疫和天津與北京距離較近兩個原因。作為拜登政府就任後訪華的最高級別官員,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舍曼此次訪華的時機何在?訪華之行釋放幾重信號?

展現願意保持溝通的姿態

舍曼此訪首先表現出美國願意同中國保持溝通的姿態,但基於美國對華關係的定位並未發生變化,會談的預期成果仍待觀察。

自中美高層外交官在阿拉斯加會晤之後,除了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訪華外,中美幾無面對面的高層外交接觸。阿拉斯加的高級別會談給外界帶來成果有限的印象,但中美雙方對能夠實現首腦峰會仍存在一種期待,而這就需要大量具體的前期籌備和積累。相較阿拉斯加會晤的陣容,美國此次派出「稍低級別」的舍曼,或是着眼於在具體事務而不是大原則方面取得突破。

訪華是「東亞之行」的重要部分

舍曼此次訪華屬於其東亞之行的一部分,首站為日本,還會前往韓國和蒙古國。作為正值年中的出訪活動,美方慣例都會兼顧中日韓三國。

在舍曼東亞行的同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也開始對東南亞的訪問行程。兩位美國官員密集訪問亞洲,引發外界解讀。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外交和防務是兩條路,雖然都是訪亞,但兩位官員訪問的覆蓋點不同,也是為了滿足美國在不同方面的需求。美國現在兩手出擊,一個方面是對華展現美國願意跟中國繼續保持外交溝通的積極姿態;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深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防務合作,既能安撫相關國家,也能對華施加新的壓力,通過軟硬兩手推動其整體的對華政策規劃。

舍曼訪華能夠成行,還是體現出中美雙方希望能夠把這種溝通交流的態勢保持下去,以便為下一步更高級別的官員接觸創造條件,做好鋪墊。

會談內容或會從「務虛」轉向「務實」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中方將向美方表明對發展中美關係的原則立場以及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態度,要求美方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在美國國務院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普萊斯稱,舍曼將與中方官員「坦誠交流」,相信會談具有「實質性和建設性」;同時,將推進美國利益和價值觀,並負責任處理「極其重要」的中美雙邊關係。

關於此次中美雙方會談可能涉及的話題,會談之前的預測是:目前中美兩國交鋒最激烈的領域包括中美貿易爭端、高科技產業競爭、人權議題、台灣問題、病毒溯源問題等,料將都會涉及其中。此外,探討在今年實現首腦峰會的可能性,可能也是一個有興趣的話題。

自阿拉斯加會談的火力試探,相對「務虛」的交鋒之後,中美對彼此的立場、底線,以及行為風格,都有了新的認識,此次會談料會更多地着眼於具體問題,更加務實。

邊談邊施壓 美國外交的慣用動作

近期以來,美方一方面釋放了一些積極的對華信號,但並沒有停止對華施壓的行為。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美方不能一方面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國在雙邊和全球事務中給予理解和支持。美方應該為中美在重要領域開展協調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美國政府一方面表現出接觸意願,另一方面又頻頻「搞小動作」的行為,並不是拜登政府的新風格,而是符合美方的一貫做法。與別國接觸和對話之前,先採取各種行動施壓,以謀求在雙邊談判時的優勢地位,已經成為美國外交的慣用手段。歸根結柢,這還是與美國的對華定位有關。在特朗普執政前的數年間,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同時又是合作者,既要通過合作來爭取利益,又要防範可能帶來的風險。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後,美國愈來愈看重中國作為對手的一面,更強調防範、競爭和對抗。

中美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合」還是「鬥」,這是中美兩國面臨的共同選擇。兩國間愈來愈多的理性聲音指出,中美之間不能只競爭不合作。針對中美關係,中方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美國的開放姿態,強調「進行開誠布公的溝通,開展解決問題的對話」,而合作就需要創造條件。中美高層官員間的會面接觸機會並不多,目前雙方都需要借助這樣難得的接觸機會,盡量爭取進展。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