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被當權者玩弄的人——「羊村」的共鳴是如何煉成的?(文:陳家洛) (09:00)

「政府消息人士」近日多番「放風」,這幾天民政事務局長將要求區議員宣誓,並有權決定他們是否符合資格留任,「消息」指曾經協助去年民主派35+初選而被取消資格的區議員,將被追討薪津和辦事處開支。執筆之際,全港18個區議會已經有260多個議席出缺,超過所有選舉產生的452個議席的一半,而且絕大多數都是過去兩三周內發生,辭職潮正在嚴重影響區議會的運作(註1)。政府任由風繼續吹,出現了不同版本,在正式行動前留給自己最大彈性和酌情權,林鄭月娥和徐英偉都不置可否,竟然拒絕澄清解釋,話區議員「自己知自己事」。

7月初區議員宣誓及議席安排民調

當政權千方百計要推翻2019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結果,選舉觀察計劃在今年7月初透過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我們香港人」意見群組的意見調查,邀請被訪者回應了3個問題:(1)政府將要求區議員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面對宣誓要求,你認為民主派區議員應該如何?(2)你認為政府應否就出缺的區議會議席盡快進行補選?及(3)如果政府舉行補選,你認為民主派應否參與?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不是要影響區議員的去留抉擇,旨在分析香港人,尤其是民主派的支持者,在制度由民主轉向威權的過程中的取態(註2)。

對民主派的困境諒解

明顯地,民主派支持者一般對香港的政治環境愈感無力,也對狡猾奸詐的政府愈來愈反感,所以這個群組只有29%認為民主派區議員應該「宣誓留任」,認為應該「拒絕宣誓,直接辭職」的有41%,沒有意見的有30%。有39%的民主派支持者同意政府應該「盡快補選」,不同意的有29%,沒有意見的有33%;而有41%認為民主派應該「參加補選」,不同意的也有38%,沒有意見的有21%。

如果不分政治取向,有相對多數的民意認為民主派應嘗試宣誓留任,政府有責任在出缺的選區進行補選,以及同意民主派應該繼續參與。整體而言,成功完成調查的6000多名受訪者中,認為民主派區議員應該「宣誓留任」有43%,同意政府應該「盡快補選」有44%,而認為民主派應該「參加補選」有49%。值得注意的是,因應政治環境的變化,對這3條問題表示「不知道、無意見、很難說」的,分別有24%、29%和18%,比一般關注政治議題的調查偏高,反映受訪者對政府日後進行選舉的方式已經愈來愈感到陌生,所以更難下判斷。

進一步的交叉分析顯示,認為民主派區議員應該辭職的,當中有61%認為政府不應進行補選,同時83%也反對民主派參與補選。不過,認為民主派區議員應該宣誓留守議會的,當中有78%認為政府應進行補選填補出缺的議席,同時90%也同意民主派參與補選。認為政府應進行補選填補出缺議席的受訪者當中,有47%也同意民主派參與補選。相反,認為政府不應進行補選的當中,只有14%認為如果有補選民主派都應該參與(24%不贊成,餘下為無意見、不知道、很難說)。這3組交叉分析在邏輯上成立,反映香港人在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可以作出的正常判斷和取向。

對政府的傲慢更反感

恰巧地,是項調查在7月5日至7月8日進行,而「政府消息人士」則在7月6日向傳媒「放風」,表示將有多達230名民主派區議員會被取消資格及須交還自上任以來的薪津。這個時間中間點可以讓我們了解民情如何受這個消息影響。於是我們將首兩天(7月5、6日)及尾兩天(7月7、8日)所得的數據作一比較,剔除回答「不知道、沒有意見、很難說」的受訪者後,結果發現整體民情出現明顯及方向清晰的轉變:

第一,同意區議員宣誓留任的比例由59%驟降至39%;認為應辭職的比例則由41%升至61%;第二,同意政府應該「盡快補選」的比例由62%下跌至57%,不同意的比例則由38%升至43%;第三,認為民主派應該「參加補選」的比例由61%下跌至52%,不同意的比例也由39%升至48%。至於就首兩條問題回答「不知道、沒有意見、很難說」的受訪者人數呈現下跌走勢,而就第三條問題則呈現上升趨勢。這4組數據的變化皆在統計上顯著(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由此可見,在傳媒廣泛報道「政府消息」之後,民情隨即出現反彈走勢,更進一步肯定民主派區議員辭職潮與民情的走向相當脗合。

選舉可有可無 視乎政權需要

今天有了《國安法》、參選人資格審查、宣誓(正負面)清單,又有法例懲罰變相公投、提倡投白票廢票或不投票的活動,再加上行政機關針對區議會的關卡處處,即使有補選,民主派絕對是處於劣勢,親政權的在一面倒的支持下還選不上就真的無話可說了。的確,民主派的支持者對今次調查範圍內3個問題的取態,也清晰地反映了今天的政治現實。既然補選對政權根本不構成任何挑戰,而且第6屆區議會的4年任期未過一半,那麼林鄭月娥憑什麼可以不遵守《區議會條例》第33條的規定(註3),執意要拒絕依法辦事,反對安排補選呢?是否仍然害怕素人再次擊敗建制派,安全系數未夠高?是否害怕地區包圍中央的平行時空一再出現?

不要忘記,2019年11月的第6屆區議會選舉在投票率破紀錄的條件下勝負已分。目前香港有超過400萬已登記的選民有權在自己所屬的區議會選區中投票。相比之下,經北京「完善」之後的1500人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反映政權堅決漠視並排斥絕大多數市民多年來追求自由選舉的聲音,而且制度設計本身的多重掣肘,亦令確切地反映支持及反對政府的民情變得難上加難。選舉事務處日前公布202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的臨時投票人登記冊,只有5344名團體票選民及2547名個人票選民,共7891名,總登記人數只有2016年選舉委員會選民的3.2%——團體票只及當年的32.7%,個人票選民更只及上屆的1.1%,本來就是小圈子的玩意,經修整之後再萎縮變小,專制統治下的分贓政治則變得牢固。

在一個急速去民主化的制度內,政權針對民主運動和公民社會的行動持續,針對一小撮,打擊一大片,今次對付民主派區議員,就是壓縮政治空間、擴大打擊面的手段之一。不過,縱然民間社會被無力感籠罩,造成市民對政權反感和憎惡,則毫無疑問是政府當局試圖推卸但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不是羊村故事的外篇,而是真實的香港故事!

註1:讀者可瀏覽選舉觀察計劃facebook專頁(facebook.com/hkeop)進一步了解

註2:調查結果詳見bit.ly/3iIXn40

註3: 《區議會條例》(香港法例第547章;bit.ly/3iNrxmC)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選舉觀察計劃成員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