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防疫抗疫難 適應時局變化更難(文:周永新) (09:00)

近日官員常說的一句話,是港人應該「向前看」,不應因政府所做的與市民的期望有落差,而對政府推行的措施有偏見。特首也勸喻市民,無論對政府有什麼意見,都不應拒絕接種疫苗。官員和特首這樣呼籲市民,道理上沒有錯,但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不少市民對政府的政策有抗拒,呼籲應該很難收到預期效果,也不會達到「砥礪前行」之目的。

回復穩定是社會的共識

到了今天,市民雖有不同意見,但普遍的意願,是社會必須回復穩定,過去攬炒或使用暴力的行為和主張,都證實不能解決問題,反會造成更大的不安和傷害。回復穩定雖是社會的共識,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香港社會的整體氣氛仍是低沉,就是政府推出5000元消費券,市民對政府仍有諸多不滿,一時間社會也難振興起來。社會氣氛為什麼如此低沉?原因很多,筆者揀其中較突出兩項作分析:

新冠疫情自去年初開始,至今一年半,相信令市民最感鬱悶的,是生活不知何時才可回復正常,其中尤使他們感到不快的,是必須困在香港,無法出外旅遊。須知道,香港是一個面積細小的地方,雖然有不少郊野公園,但不是全部市民都喜歡「行山、露營」,出外旅遊卻最得市民歡心。君不見,疫情前每逢到了假日,數以十萬計市民離開香港,近的到廣東省鄰近景點「吃、喝、玩、樂」,遠一點的到日本、韓國、台灣、泰國等被視為港人「鄉下」的地方,紓解平日積累的疲勞和煩躁。港人現在不能出外,可能是疫情對他們最大的懲罰。相對於內地居民,他們早可在國內到處遊玩,香港700萬市民卻必須留在這個只有大型商場可去的地方。港人真的受夠了!

香港真的要等待「清零」才可解除束縛?什麼時候學生才可回復正常的學校生活?過去整整一個學年的網上教學,只算是權宜之策,學生必須返回學堂才能得到學校教育的好處。另外,過去為了防疫,公立醫院和資助院舍禁止親友探訪,現在應考慮逐步放寬; 與親友保持聯繫,對病人和住宿院友的治療和照顧都會有幫助。「清零」可以是目標,但應同時恢復市民的正常生活,這也是市民普遍的期望。

回歸前移民是對香港前途沒有信心

香港氣氛低沉的另一個原因,是近日不時聽到親友移民,尤其在中產階層家庭,移民是見面時少不了的話題。上世紀80、90年代,移民也是常常談起的話題,而當時港人所以移民,主要原因是對香港的前途沒有信心,恐怕香港回歸後,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會驟然消失,自己努力得來的不再受到法律保護。那個時候,港人對中共政權存有戒心,特別經過文化大革命和1989年出現的「天安門事件」,擔心中國內部權力鬥爭不已;這樣,怎可保證香港能夠在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

回歸前的約10年,移民外地的港人約有60萬,是人口的10%,其中中產佔多數,中年專業人士和他們的家人尤為普遍;這樣,他們是否一走了之?回歸後,香港並沒有出現預期中的動盪,事實證明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並沒有「走樣」,且因國家的改革開放,香港的經濟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重新振作起來;香港在千禧年以後出現「回流潮」,不少移民外國的港人和他們的子女,紛紛返回香港尋找機會。

今次的「移民潮」又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今次「移民潮」是近一年才發生的事,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和調查,筆者只能從一些零碎的報道作出分析。有意見認為,今次「移民潮」是由於人大一年前訂立《港區國安法》。港區國安法雖有「震懾」的作用,但至今因此被拘控的只有百多人,相信不至有萬計港人因懼怕觸犯港區國安法而移民吧!

「反國教科運動」、「佔領行動」留下的影響

這樣,為什麼不少港人要移民?這要從2012年的「反國教科運動」說起。反國教科是什麼性質的社會運動?反國教科是反對政府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雖然國民教育獨立成科的決定最終被撤回,但持續了半年的社會運動卻留下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反國教科運動」證明:只要參與的群眾眾志成城,政府的決定是可以推翻的,社會運動有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二、政府藉國民教育向學生「洗腦」,目的是向學生灌輸另一套思想和觀念,港人必須起來捍衛香港固有的核心價值;三、港人必須堅守自己的信念,需要時甚至不惜犧牲和付出代價。當時的「反國教科運動」,在年輕人腦裏留下的信念,正是觸發今天「移民潮」的起步點。

到2014年的「佔領行動」,表面上,香港的經濟並沒有因此受到破壞,但「一人一票才是真普選」、「公民抗命」、「以法達義」(官方稱「違法達義」)等觀念,成為不少港人的政治訴求和堅守的真理,尤其在年輕人中,追求民主等同於履行公義;所以,任何違反「一人一票」的選舉都是不公義的。「佔領行動」雖然未能達成預期的效果,但在追求「真普選」的港人心裏,任何不符合「一人一票」的選舉都不能接受,以至政府在2017年行政長官的選舉方案中雖作出讓步,但因為提名方法仍有篩選,僵局終於未能打破,且留下了日後立法會爭議不休的局面。到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及其後發生的暴力和破壞,造成的分化和撕裂,看來以後一段時間都無法修補。

決定移民的港人——他們的感受和考量

筆者所以回顧過去,想要指出的是:今天香港的氣氛所以這麼低沉,甚至不少港人考慮或已移民外國,實在是由來有漸。香港經歷了過去10年3次激烈的社會運動,到今天時局所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並不是全部港人都能接受的:一些人決定移民,因為他們覺得,過去熟悉的香港已不存在,他們要移民到一處制度上與昔日香港相近的地方,英國和加拿大成為他們的首選;一些人認為,他們若然留下來,便必須放棄自己堅守的信念,去接受另一套他們不能認同的制度和價值觀念,他們覺得自己做不來,於是決定移民;一些人是人到中年,覺得就是自己能夠適應目前時局的變化,但他們的子女,經過反國教科、佔中和反修例等運動,特別在價值觀念上受到的薰陶,一時三刻是無法改變的;為免子女思想上受到困擾,或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價值和觀念,出路就是送他們到外國讀書,或和他們一起移民。

面對疫情,港人還可在生活方式上作出適應,但面對時局的變化,看來不少港人要作出去留的抉擇。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