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後2020香港:如何變?(文:李輝) (09:00)

自2018年8月離開香港大學以來,筆者移居澳洲已近3年。雖然身居海外,心卻仍在香港。近日(2021年6月29日)《明報》觀點版刊登張炳良教授大作〈後2020香港:變與不變〉(以下簡稱「張文」),指出後2020時代香港的「不變」有6個:(1)「一國兩制」仍是唯一選項;(2)民心背向的現實未變;(3)深層次矛盾未解的現實未變;(4)「兩制」互信失落的現實未變;(5)偏激民粹陰魂未散;(6)特區政府在社會上的孤立未變。其中1、3、6項不變屬於憲制和政府施政範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這裏重點討論他所提的第2、4和5項不變以及應對策略,以就教於方家。

「後2020時代」:民心思變

張文說:當下港人「彷彿每天存在於兩個互為割裂的世界」,「心靈難以安靜」,加上新冠圍城,「傷感更甚」,「歷史的創傷一天不去治療,則人心之結便無法真正解開,年輕世代對前途愈感迷惘」。確實,割裂、傷感、心結與迷惘,這4個關鍵詞真正反映了當下的民心。那麼,民心又是什麼?概而言之,就是特定社會群體主流的思想、感情和意願等。自2014年佔中以來,經過政黨與團體的不斷洗腦,教育、媒體與輿論的宣傳與推廣,港獨、反共、排外、雙普選、公投思想一步步侵蝕了民心,「五大訴求」、「反送中」、「光時」等似是而非的東西逐漸佔據了頭腦,成了所謂的「主流」。

那麼,未來怎麼變?4個字:對症下藥!有鑑於此,中央出手迅速實施《國安法》,清理整頓危害國安的政黨、團體、媒體,情况大為好轉。但是,教育領域卻百廢待興。回歸以來「幼稚理想主義者」所領導的急進、冒險的教改,讓中小學變成「無掩雞籠」,成為港獨的溫牀、洗腦者的天堂。民心就是這樣一年年、一代代被侵蝕。因此,要改變民心,就必須改變中小學教育,撥亂反正,重回正軌。

「後2020時代」:重建互信

對於港人與中央互信的缺失,張文暗示:「既有結構因素,也有直接因素,當中幾許傲慢、偏見與誤判。」因為此句沒有主語,筆者只能憑自己的經驗來解讀。居港21年(1997年4月至2018年8月),筆者發現在許多重大歷史關口,正是「泛民」領導人的傲慢、偏見與誤判,導致了雙方互信的破裂。例如,本港自回歸以來,三度經歷政制改革,其中兩次重大方案都被「傲慢的立法會議員們」投票否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14年「8.31決定」,旋即遭遇持續79天的「和平佔中」運動,方案最終被立法會否決,政改因此停擺。如此不合作、搞對抗,雙方怎麼會有互信?

那麼,互信如何重建?理解、尊重、對話、協商與合作。一是要理解中國共產黨才是「一國兩制」事業的真正創立者、領導者、踐行者和維護者。二是要切實尊重國家《憲法》及其規定的中共領導地位、尊重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三是要以開放的態度參與對話和溝通。四是要學習並接受中國的協商民主制。西方國家實施的選舉民主制,以為民主的實現只能靠一人一票、「全民普選」。這其實是對民主的狹隘理解。而中共自建政以來就實行協商民主制,通過各黨派的溝通、討論與協商,將不同的意見變成統一的意見,最後加以實行。事實證明,它比選舉民主制更符合國情、更有效率。

「後2020時代」:清除民粹

張文指出目前的港情是「偏激民粹陰魂未散」。香港的民粹主義強調所謂「港人的價值和理想」,把全民公投作為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這實際是否定了《憲法》和《基本法》)。它表面上「堅持民主」,實際上卻缺乏對民主的尊重,並使用各種暴力去打擊和消滅不同政見者。港式民粹表面上是「港人至上」,實際販賣的卻是「排他」和「港獨」思想,是反對「一國兩制」的禍首,是撕裂香港的元兇。在歷史的長河裏,民粹主義曾一再被專制者用來操控思想、愚弄百姓、施行暴政。而民粹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化往往又如影隨形,成為擋在施政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便利,更讓港式民粹在香港的網絡世界裏一日千里、四處橫行,最終演變成了「港獨主義」,給港人留下慘痛的教訓。

那麼,如何清除港式民粹?答曰:文化建設、思想建設、國民建設。「後2020時代」的香港,面對的是文化的斷層、思想的迷惘和國民的迷失。香港急需新的影視文學作品,在反思與批判的基礎上重建健康向上、包容開放的香港文化、香港思想和香港精神,並將母體文化——中華文明之開放包容、博大精深的特質進一步發揚光大。而在思想領域裏要進一步清除殖民主義和民粹主義兩大餘毒,普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讓港人普遍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最關鍵的還是需要通過嚴肅的學術研究和嚴謹的教改實驗,推動「後2020時代」有香港特色的中小學國民教育,達至國民建設的最終目的。

偉大而艱巨的「一國兩制」實驗,如今已進入下半場。港人在中場稍事休息以後,終將走進場地,完成餘下賽事。球,已在腳下,如何踢?端賴學術界、思想界、文化界和教育界仝人的共同努力。「後2020時代」,香港需要新的論述(discourse)!特此贅言,期望引玉。

(作者按: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與任職大學無關)

作者是旅居澳洲的港人學者,現任麥考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譽副教授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