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要小心「個人起義」(文:劉國熙) (09:00)

官方將7月1日發生的襲擊事件定性為「獨狼」(Lone Wolf)恐怖襲擊事件,通常面對這類案件會有3類分析要素:(1)恐怖分子的心理;(2)廣泛結構性問題;(3)(民族)政治衝突,比如宗教、教義、恐怖組織的招攬或影響等等。

焦點要放在「行為本身」

但個人認為,針對這次事件,應該將重點放在行刺後自殺的行為,及未來將形成的趨勢上,一來事發後就有了許多有關政治衝突和社會問題(疑兇是中年人、任職採購員、未婚、與家人住唐樓,屬於社會基層分子)的反思;二來暴力極端主義(Violent Extremism)其實在香港萌芽已久,甚至已經茁壯成長,如果不加以梳理,恐怕日後很難處理。

很多人對恐怖分子有誤解,認為每個恐怖分子都是與生俱來的,其實恐怖分子完完全全可以表現得像一個正常人、風趣幽默、有愛心、得人歡心。要分析這個案件,盡量不要把焦點放在施暴者身上,要放在行為本身(the terrorist act itself)。行兇手法簡單、有效,用刀,對警員的傷害精準而直接;同時也是引發恐慌、宣傳自身政治(或個人)理念最極端且有效的方法。在佈滿鏡頭的年代,其刺殺及自殺的行為也具有巨大感染力。

刺殺與自殺行為本身的目的是什麼?2017年,在英國,一個卡迪夫人Darren Osborne,有天在倫敦突然開車衝向剛做完宗教儀式的穆斯林人群,並且在宣揚種族滅絕言論後,說道「I did my bit」(「我已盡了我的本分」)。對事件發生以前的Darren,親友的敘述為:對恐怖主義不感興趣,甚至對政治不怎麼關心。這就是「獨狼」最危險的原因,因為幾乎所有的獨狼都是沒有極端暴力行為或與恐怖組織沒有任何直接聯繫的人,直到悲劇發生為止。有學者稱此為「個人起義」(Intifada of the Individuals),這恐怕將來還會在香港上演。

有人問:這樣做值得嗎?很可惜,在某些人眼裏,及在某些政治人物長年累月的誤導下,真的有人認為這樣做值得,自殺的動機之一就在於能夠獲得「烈士」的稱號(「Attaining the status of martyrdom」,事發後已經有人到現場放花祭奠)。

警方、市民都應做好心理準備

其實有在附近出沒的普通人都看得出,警察過去一直在有針對性的對路人(尤其是黑衣人)排查,其實有一定防備意識;不要忘了,警察已經搜出了不少攜帶危險品、武器甚至仿真槍的潛在危險分子;而當天凌晨就有人在禮賓府附近投擲易燃物,所謂易燃物就是邊爐氣和白電油這些觸手可及的「街坊貨」。而這次由於街頭人群和警員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還是百密一疏。

雖然政府說這次屬於「獨狼」事件,但政府也說要找到「背後的人」。無可避免,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事件一定會被歸咎於政治原因,但不應忽略疑兇過去曾經與警方或執法人員有不愉快經歷,甚至是私人恩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未來警方和市民都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小心這種「個人起義」的行為:簡單、便捷、謀劃時間短,而且行兇的武器通常都是觸手可及的東西(車、刀、邊爐氣等),最可怕的就是其隨機性與不確定性。

慎防案件背後的思想傳播

最後,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複製的便捷犯罪方式,要慎防這次犯罪案件背後的思想在人群中傳播,畢竟在當今社會,除了時裝、科技、色情之外,犯罪事件就是最具傳染力的潮流(Contagion)之一。畢竟社交媒體自由流動的資訊對於每個人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普通人和極端主義者之間很可能也就是「a meme away」(一個網絡迷因之距)。

作者是英國肯特大學犯罪學及社會政策研究學士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